發(fā)布時間:2019-11-30 14:57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9年11月29日 | 查看:771次
人物故事:
張用憲,男,生于1938年5月,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人,退休林業(yè)專家,中國林學會會員。
張用憲以林為伴,青春融于茫茫林海,中年回到家鄉(xiāng)宿遷,長期從事林業(yè)工作。1988年退休后,義務做起了古樹名木的保護研究和宣傳,他行程5萬多公里,找尋到4237棵古樹,寫就了7萬字的《宿遷古樹名木志》,并手繪宿遷古樹名木分布圖;他多次奔走于北京、南京、宿遷、淮安等地,親手救治江蘇名古樹“項王手植槐”和周總理故居“觀音柳”;為傳播愛綠護綠理念,他加入“五老宣講團”,走上義務宣講臺,自編30萬字教材,開展宣講800余場,影響青少年達30余萬人次。在宿遷,他被人親切地稱為“古樹保護神”、“不知疲倦的‘童心’宣講團團長”。
古樹名木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歷史遺產(chǎn),一株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與文化的記錄,古樹名木也因此被人們親切地譽為城市的“綠色文物”。在宿遷有位耄耋老人對“宿遷哪里有什么古樹名木?最老的有多少歲?誰的‘胸圍’最粗?哪株古樹最富有傳奇色彩?”這些問題了如指掌,他就是《宿遷古樹名木志》的作者張用憲,他也被當?shù)匕傩沼H切地稱為“古樹保護神”。
從青春到白發(fā),他用滿腔熱情書寫“綠色人生”
1960年,張用憲考上了北京林業(yè)大學,大學畢業(yè)后,張用憲被安排到了云南麗江黑白水林業(yè)局工作。從此,便與林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從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到云南麗江,再到家鄉(xiāng)宿遷,天天都和綠樹打交道。他對各類古樹名木充滿了感情,甚至是“著了迷”,特別是退休以后,他不顧自己年歲已高,不畏路途艱險,常常帶些干糧,孤身一人背著一只水壺和一部相機爬山涉水,甚至是鉆入深山老林,發(fā)掘和研究每一棵有價值的古樹名木。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也讓他對各類樹種的分布和習性了如指掌,其著有的《黃河故道漆樹引種試驗》《元寶楓開發(fā)利用成果推廣》《綠色情緣》《宿遷市木本植物資源(含古樹名木)的研究》等研究課題在業(yè)內取得了廣泛影響,論文被省級以上專著、雜志和市縣史志錄用40余篇,科技文庫選用10余篇,獲地省優(yōu)秀論文、科技進步獎8次,并先后榮獲中國林學會“勁松獎”等20余個榮譽稱號。央視、省市電視臺、人民網(wǎng)、江蘇省委新聞網(wǎng)、《新華日報》《經(jīng)濟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對其先進事跡進行專題報道。
退休不退“責”,他用“腳”繪出古樹名木保護地圖
1998年,張用憲從宿遷市林業(yè)站退休后,并沒有悠閑地養(yǎng)花種草、含飴弄孫,而是全身心、義務做起了宿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研究,他認為保護古樹名木就是在保護歷史和文化。但是古樹在哪里呢?沒有資料記載,張用憲決心“下?!比?。因為古樹往往生長于村莊的旮旯等偏遠地方,張用憲只得騎著自行車一趟趟尋找。多年來,張用憲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工作,常年迎酷暑、冒嚴寒,白天調研、拍照、記錄,晚上熬夜整理筆記。他先后跑遍了宿遷鄉(xiāng)村和大街小巷,只要有古樹名木的地方,都有他留下的足跡,他先后耗時3年多時間,騎壞4輛自行車,行程5萬多公里,寫就7萬字、查找4273株古樹,最終把宿遷的古樹名木整理成冊,整理著述了《宿遷市木本植物志》,親自繪制《宿遷市古樹名木分布圖》,這本書填補了史庫空白,在國家綠化委備案。在張用憲家的相冊集中收藏最多的是各類樹種的照片,每一張照片都飽含一段故事和艱辛。
情系每一片綠葉,他是人們心中的“古樹保護神”
熟悉張用憲的人都知道,這位老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古樹保護神”,幾十年來,他將滿腔熱情投向了各類古樹名木?!绊椡跏种不薄笔撬捱w市項王故里景區(qū)里的鎮(zhèn)園之寶,距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西楚文化的重要象征。2001年底,張用憲發(fā)現(xiàn)“項王手植槐”從枝梢到樹干有一半枯死,他憂心忡忡。為了給“手植槐”治病,他早出晚歸、行程5000多公里,多次到北京和南京向林業(yè)專家請教,修改完善復壯方案10余次。方案敲定后,張用憲堅持每天去現(xiàn)場查看救治情況,親手給“手植槐”換土、施肥、澆水、涂油防腐、噴注復壯素等工作,終于讓千年古樹長出了新葉、重新煥發(fā)了生機。為更好地保護“手植槐”,從2010年起,張用憲開始培育子代項王槐,經(jīng)過不懈努力,于2016年年初成功培育出6株“項王手植槐”子樹。2018年,張用憲來到淮安瞻仰周恩來總理故居,發(fā)現(xiàn)故居院落里一棵省級二級保護古樹、樹齡逾百年的觀音柳歪斜內腐嚴重,當即他就產(chǎn)生了搶救修復的想法。回到宿遷后,他立即著手撰寫關于搶救修復周總理故居觀音柳的建議方案,得到了淮安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專門安排園林部門工作人員來到宿遷拜訪張用憲,商討救治方案。張用憲和他的團隊多次赴淮安現(xiàn)場仔細檢查觀音柳病情,制定出了救治修復方案,使這棵古樹在偉人故里重獲新生。皂河龍王廟行宮古樹群、市林果站院內西瑪楊、老城區(qū)中山路懸鈴木、新莊鎮(zhèn)的池杉林、丁嘴鎮(zhèn)儲嘴村的榔榆……張用憲救治的古樹名木數(shù)不勝數(shù)。
一直在護綠路上,他被譽為“一個不知疲倦的人”
在張用憲老人的眼里,每一棵古樹都承載著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全社會都能關心愛護這些見證歷史、飽經(jīng)滄桑的古樹名木,讓歷史源遠流長,把“根”留住。為了這個愿望,他在播綠、護綠、捍衛(wèi)藍天綠水的道路上始終沒有停歇過,他四處奔走,呼吁市、縣區(qū)有關部門,制定保護宿遷古樹名木的規(guī)則,指派專人保護古樹,對所有古樹實行掛牌,并教育廣大群眾要自覺保護好自家村旁屋后的古樹,使一些瀕于死亡的古樹恢復生機,杜絕人為破壞古樹事件的發(fā)生。他常說:“古樹名木是宿遷的綠色名片,我們這一代人絕不能讓宿遷的古樹倒下”。退休后,他被聘為宿豫“五老宣講團”副團長,同時擔任宿城區(qū)、宿豫區(qū)兩個區(qū)老年大學的教師。如今已82歲高齡的他,每次只要講到名木古樹或愛綠護綠的主題,總是認真?zhèn)湔n、精心準備,每次他的宣講活動都如同磁石般吸引著青少年,向他們傳播保護環(huán)境理念,喚起青少年愛綠護綠、保護環(huán)境意識。截至目前,張用憲累計宣講800余場次,受教育青少年達30余萬人次。他還利用老年大學這一平臺,打造公益團隊,帶領學員走出課堂,現(xiàn)場實踐,讓更多的善心人士共同關注古樹名木,走上古樹名木保護的公益之路,他被譽為“一個不知疲倦的人”,被評為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優(yōu)秀輔導員、江蘇省老科協(xié)科技工作者。如今,老人的心愿正在慢慢實現(xiàn),宿遷市為保護古樹資源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市民保護古樹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
守護好古樹名木,是張用憲一生始終不變的情懷。他的格言: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多栽一棵小樹,多種一棵草,地球就會多給我們一片綠蔭。他是一位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追求到老的老林業(yè)專家,他是“古樹名木守護神”“不知疲倦的人”。
來源:江蘇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