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01-23 00:12 | 來源:公益時報 2010-1-18 | 查看:1898次
1月16日,在北京甘東社區(qū)的一間會議室,20多個甘東社區(qū)的居民聚集在這里: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80歲了,滿頭的白發(fā),卻很有精神地聽著別人講話;最小的只有幾歲,滿屋的跑來跑去,給來人身上粘貼自己制作的“愛”的標簽。這些人都是扶貧基金會月捐創(chuàng)建者和準創(chuàng)建者。
屋外天寒地凍,屋里卻熱氣騰騰。男女老少們討論的只有一個主題:我有愛心,我要捐贈。
甘東社區(qū)的李順哲老人還特意穿了一件喜慶的紅衣服,坐在了演講臺的最前邊。在甘東社區(qū)胡明老人的帶動下,李順哲參加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月捐計劃,每月捐10元錢,不僅如此,她還帶動外孫和孫子加入了這個計劃。
60天動員20人
76歲的胡明打扮得很正式:穿著西裝,戴著黑帽子,人也很精神。來到這里的20多個男女老少,都是他發(fā)動起來的?!拔夷涿畹兀趺淳吞と脒@個行當里了?天天還挺忙活的,比我上班還費心,還把這個事兒當成自己的事業(yè)了?!崩先藢ψ约旱膭蓬^自我解嘲。
“胡老的干勁比我們還大!”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見證了這個老人在近一年時間里,怎樣沉迷于扶貧基金會創(chuàng)立的扶貧月捐計劃中不能自拔,潛心研究并堅持向身邊的人宣講這個月捐計劃的項目。
聽聽老人的話,就知道他對公益的研究有多專業(yè)了。胡明坐在桌子前方,不緊不慢地對著會議室的人說,臺灣有2000萬人口,捐贈者占了五分之一;美國有2億人口,捐款額是中國的7300倍。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月捐5-10元,有災難的時候,立刻就會撥付到有需要的地方了,“這樣在中國,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解決的了?!?/P>
除了胡明的女婿外,胡明的老伴兒,女兒和孫女都被他“忽悠”加入了扶貧基金會的月捐計劃?!案愣ā绷艘患胰说暮?,又將目光轉向了自己所在的社區(qū)。胡明在年輕時當過兵,后來從事新聞出版及影視工作,因此退休后被邀請到甘家口社區(qū)教授國學及書畫理論,將公益當回事兒的胡明利用這個平臺,開始揚善了。
兩個月的時間動員了甘東社區(qū)的20人加入月捐計劃,是胡老現(xiàn)在的戰(zhàn)績。談起自己“征戰(zhàn)”的過程,胡老在自豪的告訴記者,“他們都是發(fā)自內心地來捐贈”,但他也感嘆,“這個過程不容易?!?/P>
因為動員的對象大都是老人,填寫相關的表格時不會填,需要胡老手把手的教;也不會寄掛號信,也是胡老帶著去郵寄……而胡老最好的朋友寫信對他好心地說,我不參加什么月捐計劃,你也不要去參加,不要沉迷其中了,如今的社會太復雜了……胡老很體諒地說,我相信他心中是有愛的,時間會讓他慢慢地感動。
月捐“家族”
參加1月16日這次聚會的,有個很特殊的人,胡明老人“胡”姓家族的組長,來自遼寧本溪70歲的胡爾鐵老人,在輩分上他算是胡明的叔叔。胡爾鐵老人為了這次聚會,在胡明的動員下,專程從遼寧趕過來的。胡明去年回東北的老家修家譜,就和胡爾鐵嘮叨過“月捐”的事情,胡爾鐵經受不住嘮叨,親自來到了北京。“跑這一趟值,樂善好施是咱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焙鸂栬F樂呵呵地說,他昨天剛填了月捐的表格,感覺到“心潮澎湃”,特別舒坦,“我回到遼寧后,先至少讓我全家的15口人都參加?!笔芎鞯挠绊懀鸂栬F在月捐的道路上也“走火入魔”了,他同時信誓旦旦的向記者保證,在今年年底前,動員上千個人加入到扶貧基金會的月捐計劃中肯定沒問題。
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形容胡明在自己的公益事業(yè)之路上“拔足狂奔”,不僅將公益的火苗在北京燃燒,還將自己的公益版圖延伸到東北老家,“讓公益的火花燎原到那片令他魂牽夢繞的黑土地上?!?/P>
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能為公益事業(yè)帶來多少幫助?胡老用自己的行動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何人都是有善因的,都必然對一些人、一些事存有感激和幫助之心,只是在生活的重壓中,這種閃光的品質被藏住了,無法發(fā)出應有的光芒,現(xiàn)在是時候去重新把它找尋回來了。”已經將整個胡家族的愛心激發(fā)出來的胡明現(xiàn)在對動員工作信心十足,堅信每人都有愛心。所以當別人問起胡明想要動員多少人捐贈時,胡明毫不謙虛地伸出1個指頭,“1個億!”(本報記者 徐 輝)
(責任編輯:祁建梅)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