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04-03 12:40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6年2月 | 查看:999次
人物故事:
人物簡介:汪后春,女,1968年2月生,銅化新橋礦業(yè)公司選礦廠員工。
事跡簡介:汪后春的婆婆患有心臟病、癲癇病,公公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丈夫在2010年又患上慢性腎炎。25年來,汪后春始終不離不棄,精心照顧患病的公婆,為老人擦洗身子、端屎端尿,發(fā)工資后第一件事就是將醫(yī)藥費放在老人枕頭下,再忙再累家務事也從不讓丈夫染指,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首孝老愛親的贊歌。
正 文:
汪后春是銅化新橋礦業(yè)公司選礦廠的一名操作工, 1986年技校畢業(yè)她先后當過壓濾工、皮帶工、取樣工和水泵工。不論在什么崗上,她都積極樂觀,不怕臟不怕累,刻苦鉆研業(yè)務,確保每個生產(chǎn)工序暢通無阻,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是領導和單位同事心目中的好員工、好同事。
汪后春和丈夫談戀愛時,就不被人理解:要房子沒房子、要錢沒錢、家里還有二個“藥罐子”。而她卻堅信幸福要靠自己打造,只要兩人誠實肯干,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1991年,她毅然走進了這個并不富足的家,和公婆一起住在不足30平米的房子里。婆婆年輕時就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和癲癇病,常年吃藥,有時發(fā)病長期臥床。對此,她從不嫌棄,一直細心照顧。每個月發(fā)工資,她總是雷打不動先將婆婆的藥費和營養(yǎng)費壓在老人的枕下,即使是在她懷孕和坐月子期間,這筆錢也沒有間斷過。1992年,隨著兒子的出生,生活開支也相應增加。為了增加收入,丈夫到外地打工,家里老老小小全都交給了她一個人。一向勤勞節(jié)儉的她,很少給自己添置衣物,卻總是想辦法,將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
2004年底汪后春的公公因高血壓引起腦中風,在市人民醫(yī)院住了一個多月,丈夫在外地打工不能盡孝,她一下班,服侍完婆婆和兒子,就去醫(yī)院送飯,家里家外,忙上忙下。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見她不到1個月時間,瘦脫了形,很多次公婆覺得對不起她,拉著她的手直掉淚。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病情一直比較穩(wěn)定,很少發(fā)病,公公身體恢復得也很快。兩位老人常常驕傲地說:“這是我兒媳婦,也是我閨女!”
天有不測風云,2010年丈夫被查出患有慢性腎炎,醫(yī)生建議多休息,不能從事體力過重的勞動,又一份重擔落在了她的肩上。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一個人干著家里所有的活,用自己的雙手艱難地撐著這個家。汪后春知道現(xiàn)在老的、小的都需要她,正因為有了她,公婆和丈夫、孩子才能享受著天倫之樂。盡管汪后春在單位辛苦忙碌了一天,但回到家,家務事她從不讓丈夫染指。有時候,丈夫想偷偷出去干點力所能及的事,她也總是軟硬兼施將丈夫拖回家。
兒子是全家人的心尖子,她對兒子更是疼愛有加,但她從不溺愛孩子,對他嚴格要求。兒子乖巧懂事、孝敬爺爺、奶奶和父母,在學校品學兼優(yōu),2010年兒子如愿考入了安徽師范大學。
汪后春是一個普通的女性,也是一個堅強的女性。從剛進夫家門的憨媳婦到如今家里家外的頂梁柱,她孝敬老人、相夫教子,用自己柔弱的肩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空,20多年來,汪后春用行動感動著身邊人,得到了左鄰右舍的交口稱贊,成為單位和社區(qū)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來源:安徽文明辦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