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1-27 21:01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7-11-07 | 查看:1316次
方士英,女,1945年1月生,宿遷市箭鹿集團退休職工,被評為2016年宿遷市宿城區(qū)幸福街道年度“善行義舉”十佳人物。(中國文明網(wǎng))
“欠債還錢,天經(jīng)地義”,但在時下,很多人的做法違背了這一美德和原則,不僅欠錢不還,而且還理直氣壯。不過與這些人的處世方式不同,宿遷年過七旬的老人方士英硬將可以不還的債務(wù)往自己身上攬,可謂一股清流。
生活艱辛體現(xiàn)在一個“窘”字。這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前半生還算順利,待到年老該享福的時候,生活卻陷入到窘境。丈夫失去勞動能力,女兒患上精神病,外孫女患上肥胖癥,兒子們的經(jīng)濟狀況也不樂觀。于是,方士英只得起早貪黑做起小生意。更不幸的是,大兒子突發(fā)腦血栓病逝,喪子之痛加上巨額債務(wù),這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替子還債為一個“信”字。通常,債務(wù)止于債務(wù)人死亡。按理說,35萬元的債務(wù)將隨著方士英兒子的不幸去世而消除,但方士英是個講信用的人,“人死了,債不能爛,兒子的債,我來還!”一句話震天響,一句話擲地有聲,本該是青年人的豪氣和擔當,卻被這個古稀老人說出了風(fēng)采和神韻。一家老弱病殘,再加上如此巨額的負債,方大媽不得不再就業(yè)。一方面搞開源,起早貪黑賣煎餅果子;另一方面搞節(jié)流,為省錢舍不得買稍微貴一些的藥。拆遷補償款剛一下來,她顧不得自己,第一時間還給債主。就這樣,靠著一塊一毛的積攢和節(jié)約,幾年時間就還清了大部分欠款。
受人尊重皆因一個“德”字。夕陽之年,該享受生活的年紀,她卻主動背起沉重的債務(wù),為兒子還債,這是信義;為節(jié)約,自己可以吃糠咽菜,卻讓孩子們吃得好些,這是愛幼;家庭殘破,卻老而彌堅,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愛親。方士英是一個有德之人,而有德之人必有好報。街坊鄰居為她的事跡感動,主動照顧她的生意;債主們?yōu)檫@個老人的義舉所感動,竟然主動要求免除債務(wù)。
方士英贏得了群眾的人心口碑,靠的就是信比天大的堅持。面對于這個孱弱卻守信的老人,那些過得風(fēng)生水起的“老賴”們,會不會有一絲慚愧之情和不安呢?(許長陵)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