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一)(組圖)

發(fā)布時間:2017-07-25 17: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7月25日 07 版 | 查看:2703次

501 于鳳芝

502 馬利軍

503 王玥

504 王子玲

505 王必盛

506 王成平

507 王梅榮

508 王震云

509 方水芹

510 田洪武

511 白琴

512 白萬紅

513 白永皓

514 馮恩珍

515 師豐收

516 曲冬梅

501 于鳳芝

于鳳芝,女,漢族,1964年4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凌源市劉杖子鄉(xiāng)郭杖子村婦聯(lián)主任。

結婚33年,于鳳芝家中難事不斷:公婆年邁多病、二大伯智力障礙、小姑子先天性心臟病、兒媳婦突然病?!冀K不離不棄,用柔弱肩膀為家人撐起生活綠蔭,譜寫一曲感人至深的家庭美德之歌。

1984年,于鳳芝嫁到這個家的時候,7口人只有她和丈夫可以正常勞動:70歲的婆婆患有心臟病,公公患有老年性氣管炎,丈夫的二哥患有智力障礙,兩個小姑子正在上學,其中一個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1988年,患有心臟病的小姑子病重住院。于鳳芝蹲在醫(yī)院陪護,像對自己的親妹妹一樣精心照料。一年后,小姑子病情惡化不幸離世,婆婆受到打擊一病不起。當時只有24歲的于鳳芝,就代替婆婆操持起全部家務。每天早上,她都第一個起床,悄無聲息地開始忙碌。每頓飯,于鳳芝都要先給公公和二哥盛好,然后再坐在炕沿上一勺一勺地喂婆婆。

1995年,臥床5年的婆婆又檢查出肝癌。住院期間,于鳳芝每天陪在身邊,精心照料飲食起居,讓老人平靜地走完人生最艱難的一段日子。1998年,公公舊病復發(fā)后迅速惡化。于鳳芝知道老人放心不下智障的二哥,就拉著公公的手承諾:“爸,您放心,我一定會盡心照顧二哥!”于鳳芝說到做到。每天都讓二哥吃得熱熱乎乎,睡得暖暖和和。街坊鄰居們看在眼里,都說二哥命好。

2010年7月,于鳳芝的兒媳婦突然得了一種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整個人都不能動彈。病人急救兩個月,花了20多萬元,接連收到3張病危通知書。由于始終不見好轉,醫(yī)生建議轉院。這時候,就連兒媳婦的父親都灰心地說:“你們已經(jīng)盡力了,錢也沒少花,把孩子接回家吧!”于鳳芝堅決不同意:“在家不就是等死嗎?孩子才二十四五歲??!”最后她決定,把兒媳婦接回凌源市醫(yī)院繼續(xù)治。兒媳婦回凌源時,瘦得只剩下30公斤,躺在病床上連喘氣的力氣都沒有。于鳳芝就是不肯放棄,請醫(yī)生扎針灸、做理療,帶著家人堅持給兒媳婦按摩。兩個月后,兒媳婦身體竟然有了知覺。兩年后,在于鳳芝精心照料下,她徹底恢復健康,并且順利生下一個男孩。

于鳳芝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02 馬利軍

馬利軍,女,壯族,1957年1月生,上海市奉賢區(qū)青村鎮(zhèn)姚家村村民。

30多年里,丈夫家里多人大病纏身,馬利軍傾力照顧殘疾大伯、患癌婆婆,溫情扶持落魄的丈夫,扛起風雨飄搖的家,用賢、孝、韌的品格詮釋孝老愛親的中華美德。

1981年,馬利軍經(jīng)人介紹從廣西遠嫁上海,公公早年去世,大伯是個沒有勞動能力的單身殘疾人。她沒有后悔,毅然肩負起照顧丈夫一家的重擔。她鼓勵丈夫外出找工作,家里事、田里活自己一肩挑,空閑時還為大伯四處求醫(yī)問藥。幾年后,大伯病逝,她又勞心勞力一手操辦大伯的后事。1998年,馬利軍被確診患了甲狀腺癌,但她依然沒有放下對這個家的擔當。她一面吃藥醫(yī)治,一面一如既往地照顧家人。誰知禍不單行。2009年,丈夫患上白血病,婆婆查出皮膚癌,她自己的甲狀腺癌也復發(fā)了。醫(yī)生建議馬利軍立刻做手術,但她考慮到丈夫和婆婆,放棄了手術,靠吃藥幸運地再次穩(wěn)定了病情。但丈夫和婆婆的病卻不能拖,治療幾個療程下來,就花了4萬多元。

沉重的醫(yī)療費把這個貧困家庭壓得喘不過氣,丈夫失去生活的信念,婆婆整日以淚洗面,馬利軍也心力交瘁。然而,對親人的牽掛、對家庭的責任,激勵著她繼續(xù)東奔西跑,為醫(yī)藥費四處籌錢。經(jīng)過3年化療,丈夫終于從死亡邊緣掙扎了回來。他逢人便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娶到這樣的好媳婦。”

婆婆在2004年再嫁。不幸的是,再嫁的丈夫在兩年后又因重病去世,夫家子女不愿承擔贍養(yǎng)義務。馬利軍就把婆婆接回家中,細心照顧。2014年,婆婆突發(fā)腦溢血住院,馬利軍日夜守護在病床前,盡心照顧、不離不棄。有一天,她因連續(xù)熬夜照顧,暈倒在醫(yī)院的過道。病友們見此情況無不動容落淚,紛紛感嘆:“就是親閨女也很難如此。”婆婆出院時,碰到家里房子拆遷。為妥善安置婆婆,她把婆婆送到福利院,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去看望一次,直到一年后婆婆因病辭世。馬利軍含淚安頓后事,送好婆婆最后一程。

馬利軍榮登“中國好人榜”。

503 王玥

王玥,女,漢族,1989年6月生,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公交公司調(diào)度員。

王玥自幼被抱養(yǎng),3歲時養(yǎng)母去世,6歲時養(yǎng)父重殘,16歲時奶奶癱瘓在床。面對接踵而至的不幸,她以超越常人的勇氣扛起生活重擔,對養(yǎng)父養(yǎng)母不離不棄,用稚嫩雙肩獨自撐起風雨飄搖的家。

王玥3歲前,與奶奶和養(yǎng)父母4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誰知,她3歲時,養(yǎng)母因病去世;6歲時,養(yǎng)父又意外被炸,失去雙耳、十指,雙目也失明了。因無力撫養(yǎng)王玥,養(yǎng)父找來她的親生父母,要他們將她帶走。誰知王玥死活不肯離開,哭著喊著:“我家就在這里,我不走!”于是,在別人家6歲的娃娃還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她就和76歲的奶奶共同挑起照顧重殘養(yǎng)父的重任。個子還沒灶臺高,她就踩著小板凳學做飯,然后兩手端著跪在床前,一口一口喂養(yǎng)父。個子還沒鍬把高,她就開始幫奶奶干雜活。每天定時為養(yǎng)父擦身、端屎倒尿、穿衣抹藥,攙著養(yǎng)父下地做康復訓練,她一干就是20年。

那時,家里每月的收入只有養(yǎng)父時有時無的60元工資。王玥小小的年紀,就開始想方設法養(yǎng)家。買不起菜,她就和奶奶去街頭撿人家扔掉的爛西紅柿、土豆。入冬時,她們頂著寒風到地里幫農(nóng)民收菜,撿人家看不上的帶回家。一年級時,她跟學校門口的小販學起“生意經(jīng)”,賣冰水、賣瓜子、賣奶奶做的小燒餅……一天居然也能掙一兩塊錢。上街時隨手撿空飲料瓶賣的習慣,她一直保持到參加工作。

王玥16歲時,奶奶因車禍癱臥在床。她一邊緊張學習,一邊獨自挑起照顧家人的重擔。重重困難高壓之下,王玥的學業(yè)依然出眾,高考后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但為照顧爸爸與奶奶,她放棄上大學的機會,踏入社會、工作養(yǎng)家。到了談婚論嫁年齡,王玥提出的唯一條件是:必須帶著奶奶與爸爸一塊出嫁。她的善良深深吸引了一位名叫劉洋的小伙子。2016年,兩人喜結連理。成家之后,小兩口共同照顧著兩位老人。

王玥榮獲山西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04 王子玲

王子玲,女,漢族,1972年12月生,貴州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副主任科員。

十幾年來,王子玲悉心照顧重病的丈夫,呵護年幼的女兒,贍養(yǎng)年邁的雙親,一心一意履行妻子、母親、兒媳的義務,以柔弱之肩為家人撐起一片藍天。

1995年,王子玲與丈夫喜結連理。1999年,他們有了可愛的女兒。天有不測風云。2003年3月,王子玲丈夫被查出肝硬化,不得不住院治療。由于本地醫(yī)療條件有限,王子玲把丈夫送到省城大醫(yī)院治療。每天來去幾個小時,她不辭辛勞奔波于醫(yī)院和單位之間。沒多久,丈夫的病情急劇惡化,體重從140多斤迅速降到92斤。王子玲強忍著淚水,帶著丈夫四處問診,只要有一絲希望,她都不放過。整整9年里,她從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不是在病房里打地鋪,就是在醫(yī)院過道的凳子上和衣打個盹。9年里,王子玲陪著丈夫,跑遍各地醫(yī)院。在她精心照顧下,被醫(yī)生下了多次病危判決的丈夫,一次次從死神的手里逃脫出來。可是天不遂人愿,王子玲終究沒有挽留住丈夫年輕的生命。但她暗暗發(fā)誓:這個家不能垮!

父親的離世,讓剛上初中的女兒變得沉默寡言。為了讓女兒能健康地成長,王子玲既當?shù)之攱?,為女兒撐起了一片天。女兒外出有她相伴,女兒上學她親自接送,雨中撐傘、夏夜搖扇,悉心照料著孩子的幼小心靈,讓她感受家庭溫暖。在她精心呵護下,女兒健康快樂成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她知道,丈夫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父母。她一個人挑起了贍養(yǎng)公婆的重擔。為便于照顧兩位老人,她把公婆從農(nóng)村老家接到身邊,每天為年邁的公婆端茶送水、洗衣做飯,侍奉盡孝、毫無怨言。通情達理的婆婆提醒她:“你還年輕,遇到合適的就要為自己考慮考慮。”王子玲回答說:“我不僅是你們的媳婦,也是你們的女兒。要我重新組建家庭,對方首先必須要接受你們!”

王子玲榮獲貴州省道德模范稱號。

505 王必盛

王必盛,男,漢族,1941年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總工會退休干部。

76歲的王必盛,二十一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妻子,從不言悔,用細心照料和用心陪伴,詮釋對妻子深深的愛戀,用默默付出和堅守展現(xiàn)人間最美的愛情。

王必盛和妻子劉桂淑是大學同學。兩人在學校相識相戀,1962年走進婚姻殿堂。婚后,兩人育有兩子一女,一家五口的生活樸實而美滿。誰知1996年、1997年,劉桂淑接連兩次突發(fā)腦溢血,雖多次住院治療,但效果不理想,導致半身癱瘓。起初幾年,她還能勉強行走,但后來病情進一步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須專人照顧護理。

“她是我的妻子,照顧她是我的責任?!蓖醣厥⒄f。妻子患病后,他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妻子的日常生活。退休后,他更是一門心思在家照顧妻子。妻子病倒至今,他唯一一次離開妻子出遠門,還是自己生病到贛州做手術。為防止妻子長期臥床生褥瘡,他每天用熱毛巾為妻子擦拭后背;擔心妻子手腳肌肉變形萎縮,他又從網(wǎng)上自學推拿按摩。生病臥床十幾年,劉桂淑從來沒有生過褥瘡,也沒有用過紙尿褲。她的臥室干凈、亮堂,沒有異味。

為便于觀察妻子病情變化和身體康復情況,王必盛從妻子患病開始就每天堅持記錄病情。21年來,他記錄妻子病情的自制“病歷”寫了厚厚8本,里面詳細記錄妻子每天脈搏、血壓等身體情況,服藥種類、時間以及當天天氣等信息?!斑@樣,醫(yī)生問起情況來,我才能清楚地回答。醫(yī)生才好對癥下藥?!蓖醣厥⑦@樣解釋。

喂水喂藥、端屎接尿、擦洗按摩,扶著妻子下地活動,給妻子講趣事解悶……這些事情,王必盛每天都要反復好多次,常常一忙就到深夜11點多。晚上,他幾乎每隔兩個小時就要起來看看妻子,到半夜給妻子喂一次水,扶她起來上廁所。滿打滿算,他每天頂多能睡四五個小時。兒女們擔心父親吃不消,爭著出錢請人照顧母親。可王必盛總是堅持:“別人照顧我不放心,她也很難適應?!?/p>

病了21年,妻子劉桂淑對生活從沒有失去信心:“有他在,我就很踏實?!被叵胝疹櫰拮拥慕?jīng)歷,王必盛則說:“能這樣陪著她,看到她樂觀地活著,我就感到很幸福了?!?/p>

王必盛榮登“中國好人榜”。

506 王成平

王成平,女,漢族,1969年2月生,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岳陽鎮(zhèn)土地堂社區(qū)居民。

二十一載寒來暑往,7000多個日日夜夜,王成平甘愿為失去四肢的丈夫承擔起生活的全部重量。為挽救身患尿毒癥的兒子,她甘愿割腎救子。生活艱辛沒有壓垮她的脊梁,她用堅強樂觀在困境中為家人擋風遮雨,創(chuàng)造愛的奇跡。

1996年,王成平的丈夫在工地打工時不幸被高壓電擊中,截去雙腿和左手,右手僅剩下半只胳膊。家里頂梁柱倒了,還有4歲的女兒、1歲的兒子需要照顧,以后的日子咋過?有人勸27歲的王成平趁早改嫁。丈夫也不愿拖累她,主動提出和她離婚??赏醭善揭闳换卮穑骸坝形以冢揖驮?!”接下來的日子里,她每天起早摸黑,一邊照顧丈夫和撫養(yǎng)年幼的孩子,一邊到田里干農(nóng)活維持生計。

丈夫沒有自理能力,穿衣、吃飯、洗澡、上廁所都離不開她。王成平走到哪里,就把丈夫和輪椅帶到哪里。兩人吃飯時用同一個碗、同一雙筷子。夏天,她把丈夫背上樓去吹涼風;冬天,背到院壩里去曬太陽;趕集,背上街看熱鬧;走親戚,背去見見親友們、擺擺龍門陣……趴在她背上的丈夫,汗水都不能幫她擦一把,心疼得直喊:“把我丟掉算了。”可王成平卻說:“有你在,娃娃們就有爸爸,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家。你就好好地活著,看著娃娃長大!”

讓王成平欣慰的是,兒女從小學習都不用她操心。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很快找到工作,緊接著兒子又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大學。為了不讓兒子擔心學費,王成平帶著丈夫到兒子就讀大學的附近租房子住下,靠打工補貼家用。多的時候,她一天打三份工,一晚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但她不覺得辛苦,而是感受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2015年,正在讀大二的兒子被查出患上尿毒癥,只有換腎才能延續(xù)生命!兒子不愿再給媽媽和家庭增添苦難,準備放棄治療。王成平?jīng)Q定割腎救子,告訴兒子:“媽媽給了你第一次生命,現(xiàn)在媽媽要給你第二次生命!”最終,王成平和兒子配型成功,將左腎成功移植給兒子。如今,母子二人身體恢復良好,兒子畢業(yè)后也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個多難的家庭重新充滿了歡聲笑語。

王成平榮獲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507 王梅榮

王梅榮,女,漢族,1942年2月生,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劉振屯鄉(xiāng)白莊村村民。

孝上慈下,大愛永恒。41年,王梅榮含辛茹苦獨自一人養(yǎng)育5個兒女、婆家5個弟妹,悉心伺候公婆,撐起一個五代同堂的大家庭。晚輩在她影響下自強自立,先后出了1名博士、5名碩士和9名本科生。她的家庭成為十里八鄉(xiāng)優(yōu)秀家風、文明家庭的榜樣。

王梅榮嫁到劉振屯鄉(xiāng)白莊村后,與公婆關系融洽,是村里出名的好媳婦。1976年,丈夫白登山不幸病逝。留給王梅榮的,是傷心欲絕的公婆、5個尚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和最大14歲、最小僅半歲的5個孩子。面對不幸,年僅34歲的王梅榮擦干淚水,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媳婦”“母親”“大嫂”三個沉甸甸的稱謂。

一個女人柔弱的肩膀能扛起多少責任?除了家庭,王梅榮還要種好11畝田地——那是一家人的生存口糧。有人曾勸她趁著年輕改嫁,被她一口回絕。她知道,自己沒有人可以依靠,可身后還有一群人在依靠自己!憑著不怕難的這股勁兒,她成為種莊稼、種菜的一把好手,她家莊稼總比別人家長得好。她還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老人健康整潔。

2002年,王梅榮的公公患腦中風臥床不起,一躺就是七年。王梅榮與婆婆一起,悉心照顧公公。每天給他翻身、喂飯,天氣好,便把老人抬出來曬太陽,甚至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王梅榮也親力親為給他收拾得干干凈凈。2004年,小叔子因心肌梗塞猝死,婆婆承受不住打擊病倒在床。她對老人說:“我是您媳婦,也是您閨女,放心,我伺候您一輩子!”如今,婆婆已95歲高齡,王梅榮也已經(jīng)75歲了。她還一如既往精心照顧,從未有過一句怨言。村里人也從未見她和婆婆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王梅榮孝上慈下的行為,深深影響著子女和晚輩。如今家里已經(jīng)是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先后出了1名博士、5名碩士和9名本科生,家庭和睦、子孝孫賢,成為當?shù)貜V為傳頌的佳話。

王梅榮榮獲河南省鄉(xiāng)村好媳婦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08 王震云

王震云,女,漢族,1942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分公司退休高級工程師。

45年艱辛守護、日復一日精心培育,王震云不僅幫助腦癱致殘的兒子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還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陪伴兒子不懈奮斗,幫助他實現(xiàn)五彩夢想。

1972年冬天,王震云的小兒子黃冗出生,由于出生窒息缺氧,被診斷為腦癱。醫(yī)生曾斷言黃冗長不大。王震云不忍心拋棄自己的孩子,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生活重擔,用不離不棄的母愛,將這個奄奄一息的孩子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救回來。

黃冗8歲前基本是跪著、爬著生活,不能行走、不會說話、生活不能自理。王震云每天忙得就像上緊了弦的發(fā)條,但無論多苦多累,都咬牙堅持,以母愛呵護著孩子純真的心靈。在黃冗成長過程中,王震云觀察到雖然孩子在肢體控制、語言表達上有障礙,但大腦智力與同齡孩子沒有區(qū)別,便開始自學殘障兒童教育訓練方法,教孩子發(fā)音、識字、寫字。一個簡單的發(fā)音要重復上千次,一個漢字要練幾個星期。在媽媽精心培養(yǎng)下,10歲的黃冗終于跨進學堂。

慢慢長大的黃冗懂事了??吹侥赣H憔悴的臉和忙碌的身影,想到自己既不能幫母親,又不能盡孝心,他一度非常消沉甚至有厭世的想法。王震云一直留意兒子的心理變化,經(jīng)常用張海迪、霍金等人的事跡鼓勵他要堅定信念、有夢想。小學畢業(yè)后,黃冗因身體原因不得不輟學。王震云便在家中給孩子教功課。在母子倆共同努力下,黃冗自學完成中學課程,能熟練地使用電腦,還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王震云循序漸進地鼓勵他,教他查字典,購買大量書籍,陪伴孩子一同閱讀。幾年下來,黃冗翻爛6本字典,寫作水平不斷攀升。如今,他已創(chuàng)作大量文學作品,發(fā)表160多篇(首)作品,先后出版了30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殘愛》和詩歌集《路,遠方》。黃冗的作品《我要飛翔》榮獲第二十九屆北京奧運會優(yōu)秀歌曲獎,被邀請參加迎接北京奧運會相關活動。2009年,黃冗被新疆作家協(xié)會吸納為會員。

信念成就精彩,母愛創(chuàng)造奇跡。黃冗在他創(chuàng)作的《母親》一文中寫道:“我有今天的成績,與母親的培養(yǎng)和鼓勵密不可分。我深深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驕傲?!?/p>

509 方水芹

方水芹,女,漢族,1966年2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大團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護理部主任。

方水芹十幾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侍奉體弱多病的公婆和父親,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繹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方水芹婚后一直與公婆同住,五口之家,相敬相愛,其樂融融。1997年,70歲的婆婆做了膽道結石手術,兩年后,又被查出結腸腫瘤,兩次住院。手術期間,方水芹白天上班,晚上陪夜,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毫無怨言。多次手術使婆婆的身體弱不禁風,需要長期細心照料,她未曾有半刻懈怠。婆婆身體稍有緩解之時,公公卻在2003年因腦梗住院治療。雖經(jīng)治療病情穩(wěn)定,但10多年來,血管性癡呆越來越嚴重,加上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種疾病并發(fā),多次住院,生活不能自理。她和丈夫擔起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不論寒冬酷暑。隨著公公的病情加重,穿衣、吃飯、洗漱、換尿布、通便、理發(fā)等日常生活護理全部落在夫婦倆身上。她每天都默默地重復著這些繁瑣而又必需的護理程序,還包攬了病情觀察、配藥、康復鍛煉等。近3年來,公公多次發(fā)病呼吸暫停,都是方水芹憑借過硬的急救技術,把公公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2008年,方水芹的父親也被診斷為腦梗住院治療。5年前,父親又因骨折住院,4個月內(nèi)骨折兩次、手術兩次。方水芹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張羅著住院、手術、陪護、康復指導……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父親已能借助輔助工具下床,生活可以少部分自理。近幾年,父親的記憶力明顯下降,經(jīng)常忘記吃藥,她就把父親吃的藥每周排好,每天3頓,分成早、中、晚3個袋子,還買了“服藥提醒鬧鐘”,每日3餐提醒督促吃藥。

目前,家中4位老人均年事已高,除方水芹母親外,3位老人經(jīng)常生病,藥不離身。她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家中幾位老人的病情觀察、體檢、抽血、配藥、健康管理等都由她來承擔,從無怨言。她說:“父母給予我生命,公婆倍加呵護我,現(xiàn)在他們老了病了,回報他們是應該的?!?/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近年來,方水芹還致力于社區(qū)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積極參加居家護理、上門服務、社區(qū)健康講座等志愿服務,為老年人身心健康而忘我工作。

方水芹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

510 田洪武

田洪武,男,漢族,1966年5月生,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洪武馬鈴薯種薯合作社理事長。

他是家中的大孝子,用孝心溫暖身患重病的老人,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人生贊歌。

田洪武岳父患有白內(nèi)障后遺癥、小腦梗塞后遺癥,岳母患有小兒麻痹癥,他的愛人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照顧兩位老人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他的身上。岳父岳母行動不便,常年臥病在床,他一有時間,就要到他們的病榻前細心陪伴,親自照料他們的吃喝拉撒。他陪岳父岳母聊天,想著法逗他們開心,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日復一日地照顧兩位重病老人,需要極大地耐心和付出,但是他從不叫苦、從不抱怨。工作再忙,他都會抽出時間,聯(lián)系專家為岳父岳母診療,想盡辦法緩解二老的病情,減輕他們的病痛。一說起田洪武,岳父岳母就打開了“話匣子”,豎起大拇指,稱贊洪武是細心照顧、體貼入微的“好兒子”,是不嫌臟、不怕累的“好女婿”。左鄰右舍也都紛紛夸贊田洪武,認為二老有這么一位難得的女婿真是天大的福分。

1996年,田洪武開始資助貧困學生,不管多忙,每年都會去慰問社區(qū)的貧困、重病、失獨居民和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將對自己家人的愛傳遞給社區(qū)內(nèi)的弱勢群體。2011年,他投資520萬元的全省首家民助公辦洪武孤困兒童福利院建成投入使用,當年就收養(yǎng)孤困兒童8名。2012年,福利院出了一位女大學生,如今又考上了研究生,每個假期都要回到福利院。她把福利院當成自己的家,把田洪武夫婦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她說:“沒有田爸、田媽就沒有我的今天,更不會有我的未來,這份恩情永生難忘?!蹦壳?,福利院已有8名孩子分別考上大學,田洪武一直承擔所有學習和生活費用。

田洪武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511 白琴

白琴,女,漢族,1976年1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平羅縣陶樂鎮(zhèn)施家臺子村村民。

白琴帶著爺爺、奶奶出嫁,19個春秋,用親情溫暖了一個特殊的“四姓之家”,用愛心向世人闡釋了“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真義。

1986年,白琴父母離異,父親抑郁導致精神失常,爺爺奶奶用年邁虛弱的身軀撐起了這個不幸的家庭。年幼的白琴夏天挖野菜喂豬,冬天撿柴火,幫助爺爺奶奶減輕一些負擔。爺爺和奶奶身體越來越差,初中畢業(yè)后,白琴選擇回家務農(nóng),照顧爺爺奶奶和患病的父親。奶奶的胃不好,白琴就把家里稀有的小米全都省下來給奶奶熬粥喝,自己吃高粱米、苞米飯。忙完家里忙地里,不到20歲的白琴干起農(nóng)活樣樣在行,莊稼長得不比別人家差,村里人都夸白琴是個能干又孝順的好閨女。

白琴該成家了。奶奶經(jīng)常嘆息說:“等你嫁出去了,我們也就放心了。”白琴總是堅定地說:“奶奶,嫁人我也要帶著您和爺爺,您們就是我的陪嫁?!?998年,善良孝順的白琴與呼天堂結婚,帶著爺爺奶奶走進了新家。結婚當晚,一家人一起吃第一頓團圓飯,白琴卻在飯桌上哭了起來,丈夫和公公再三追問,白琴哽咽著說:“以后讓我當牛做馬都可以,只希望你們能容得下我爺爺奶奶?!惫参堪浊伲骸拔乙彩沁^去逃荒到這里的,嘗遍了生活艱辛。你放心,有我們一口吃的,就有你爺爺奶奶一口吃的?!卑浊賹囊环捠指卸?,發(fā)誓要照顧好這個家庭。從此,每天天未亮,白琴就起床,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照顧爺爺奶奶、公公和年幼孩子的穿衣起居,然后把飯菜送給獨居的父親。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安排妥當后,她又打掃院落,喂雞喂羊,下地勞動。

丈夫一家人也把白琴爺爺奶奶當成自己的親人,悉心照顧。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顧下,白琴的婆婆和爺爺相繼安詳離世,公公和奶奶雖已高齡身體卻很健康,父親的病情逐漸好轉,一家人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白琴入選“寧夏好人”,其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512 白萬紅

白萬紅,女,漢族,1983年3月生,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關鎮(zhèn)東街社區(qū)居民。

不是生身母親,卻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愛,7年來,白萬紅用心照料著患有先天性腦癱的繼子,陪伴他上學讀書,用母愛滋潤孩子幼小脆弱的心靈,成為他人生路上的強大精神支撐。

10年前,24歲的白萬紅嫁給了已離異的繆澤文,使這個本來支離破碎的家庭又變得完整起來。新婚之時,正是她繼子小康的6歲生日。小康出生時被診斷患有腦癱。第一次見到白萬紅時,他用力扭過頭喊了一聲:“媽媽?!边@一聲“媽媽”,成為白萬紅照顧繼子的開端。為了生計,新婚不久,丈夫就遠赴他鄉(xiāng)打工,把照顧年邁老母和腦癱兒子的重任托付給白萬紅。吃飯時,小康只會張著嘴,盯著一桌子飯菜無從下手,白萬紅就一口一口地喂他吃。一開始,小康無法站立,反應遲鈍,膽小怕人。白萬紅就在家里幫助小康學習站立,她慢慢扶著,然后松開手讓小康自己站立,跌倒了就再來一次,最終幫助小康克服恐懼。兩年后,小康終于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緩慢行走,也能和外人說話交流。小康到了上學的年齡,白萬紅就每天背著兒子去上學。慢慢兒子長大,白萬紅背不動了,就用輪椅推著兒子去上學。從家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家,白萬紅風雨無阻,護送晨昏。2013年,小康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學校是寄宿制,白萬紅就跟著陪讀。每天早晨,白萬紅6點按時起床,然后叫醒小康,幫他穿衣洗漱,督促他到操場鍛煉走路。等鍛煉結束,就帶他去吃早餐。每天晚飯后,白萬紅就陪著兒子寫字讀書,督促他按時鍛煉走路。班主任回憶道,小康剛到這個學校時,好多人都覺得他有一個好媽媽,后來才知道,原來他的媽媽是繼母,這讓大家肅然起敬。在白萬紅的陪伴下,小康的行為習慣和溝通能力有了很大進步?,F(xiàn)在,小康可以非常專心地上課,會與別的孩子一樣拿手比劃聲調(diào),大聲朗讀,一起表演??吹叫】档淖兓?,白萬紅感到無比欣慰,大家也都從心底對白萬紅欽佩不已。

白萬紅榮獲甘肅省道德模范稱號。

513 白永皓

白永皓,男,漢族,1993年4月生,共青團員,西安科技大學學生。

父親去世,母親癱瘓在床,妹妹面臨退學。正在上大學的白永皓,沒有退縮,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擔。他帶著高位截癱的媽媽重返校園,以至善至真的孝行美德,詮釋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白永皓來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zhèn)班家灣村一個普通家庭。2013年,他和妹妹同時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大學。2014年6月,白永皓突然收到噩耗,父母遭遇車禍。父親當場被奪去生命,母親因胸椎三四節(jié)壓縮性骨折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失去知覺……正在準備參加期末考試的白永皓,立即趕回老家料理父親的后事。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母親康復的可能性非常渺茫。經(jīng)過慎重考慮,他作出了抉擇——讓妹妹繼續(xù)上大學,自己休學在家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他對媽媽說:“從現(xiàn)在起,您就當回孩子,我就是您的家長,就像爸爸照顧女兒一樣?!?/p>

2015年8月,白永皓決定背著媽媽上大學。重返校園后,他變得更加忙碌,白天,間隔4小時幫媽媽導一次尿;晚上,間隔6小時導一次尿;上午、下午各按摩5次;每天三餐按時按點準備好;每天要清洗換下來的衣服,買菜做飯,收拾屋子。2015年12月,媽媽住院做脊髓探查手術,又花去十多萬的費用。出院后,為節(jié)省開支,白永皓租了兩間價格便宜的房子。2017年春節(jié),媽媽的病情再次加重??粗鴥鹤釉趯W校、醫(yī)院、出租屋三頭跑太勞累,母親堅持要回老家。母親回老家休養(yǎng)后,他在與妹妹的一次通話中,得知媽媽又住進了醫(yī)院。原來,妹妹的身體單薄,無力將媽媽抱到輪椅上。媽媽由于長期臥床,無法曬太陽,褥瘡、貧血、缺鉀等并發(fā)癥更加嚴重,不得不住院治療。白永皓心如刀絞,立即請假回老家,再次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讓妹妹全力以赴參加招聘考試。

白永皓榮獲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稱號。

514 馮恩珍

馮恩珍,女,漢族,1978年4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浦北縣張黃鎮(zhèn)衛(wèi)生院婦幼專干。

付出青春時光,用心照顧身落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和癱瘓在床的公婆,撫養(yǎng)兩個年幼的兒子……馮恩珍用自己的不離不棄和無怨無悔譜寫了孝老愛親的贊歌,用樸實的行動詮釋了“孝義”的大愛美德。

22歲,馮恩珍在最美的年紀,與關少華認識并喜結連理。2010年7月,關少華在腌漬橄欖的水池中救人時,不幸二硫化氫中毒,經(jīng)搶救雖保住了性命,卻變成了口齒不清、流著口水、大小便失禁、智力如3歲小孩的半癱病人。從此,馮恩珍的生活完全變了樣。丈夫每天要換洗的褲子十幾條,水井旁、家門口、客廳里隨處可見糞便。馮恩珍每天幫丈夫按摩,陪他說話,默默為他清理大小便,從無怨言。公公前幾年腦梗塞偏癱,生活不能自理。自己的兩個小孩,大的9歲,小的3歲,也需人照料。2010年10月,婆婆突發(fā)腦溢血,落下了后遺癥,從此半身不遂,癱瘓在床。

每天凌晨5點,馮恩珍起床忙里忙外,做好飯菜,為3位親人喂飯、換上干凈衣褲,再匆匆騎上助力車趕到10公里外上班。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來回車程就花一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在照看3位親人中度過,沒有片刻休息時間。晚上下班回家,馮恩珍幫他們清理大小便,洗澡、擦身、換洗衣服,一直忙到半夜才能躺下。過度的勞累加上睡眠不足,馮恩珍的體重從100斤直降到80斤。十幾年來,在馮恩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婆婆雖然癱瘓在床,但從未生過褥瘡;丈夫慢慢學會吃飯走路,能說出一兩句簡短的話,公公的病情日漸好轉;兩個兒子正在健康成長。馮恩珍用弱小的身軀和滿滿的愛心無怨無悔地維系著家的完整。

馮恩珍榮獲廣西十大孝心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515 師豐收

師豐收,女,漢族,1965年6月生,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俞村鎮(zhèn)橋埠村村民。

師豐收、陳金海夫婦收養(yǎng)了出生5天被遺棄的女嬰,孩子17歲時被確診為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夫婦二人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親生骨肉,傾其所有、竭盡所能為其治病,演繹了一場不離不棄、暖人心扉的親情故事。

師豐收夫婦婚后一直沒有自己的孩子,1991年11月13日,收養(yǎng)了一個剛剛出生5天的女嬰,取名“雪雁”。雪雁17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定期向體內(nèi)輸血來維持生命。于是,一家人開始了和病魔的斗爭,他們奔走在大大小小的醫(yī)院里。雪雁每月的治療費在5000元左右,幾年下來就花去五六十萬元,家里債臺高筑。有人勸師豐收:“算了吧,為了抱養(yǎng)的女兒,何苦呢?”但師豐收堅定地說:“雪雁就是我的親骨肉,只要還能動,砸鍋賣鐵也要給孩子看病!”2010年,為讓雪雁接受更好治療,母女倆到上海打工。師豐收在一家飯店里當洗菜工,雪雁當服務員,她們就這樣一邊打工一邊治療,相依為命在5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生活。艱難時刻,在同一家飯店打工的江西小伙章偉走進了她們的生活。章偉向雪雁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可他的表白不僅遭到雪雁的拒絕,也遭到師豐收強烈反對。但章偉一如既往地幫雪雁干活,噓寒問暖。2010年7月,雪雁突然昏厥,送到醫(yī)院,醫(yī)生拿著病危通知書讓師豐收帶著孩子回家。師豐收拖著沉重的步子,抱著女兒踏上返鄉(xiāng)的路。得知消息的章偉,趕上了同一列火車。一路上,師豐收和章偉緊抱著雪雁一次又一次地呼喚,雪雁奇跡般地醒了!師豐收淚如雨下。醫(yī)生曾斷言,雪雁挨不過3個月。但父母的關愛讓雪雁頑強地活了下來。2014年,歷經(jīng)磨難的章偉和雪雁領取了結婚證。現(xiàn)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親情故事還在繼續(xù)……

師豐收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516 曲冬梅

曲冬梅,女,漢族,1977年12月生,山東省鄒平縣韓店鎮(zhèn)蘇家村村民。

曲冬梅二十一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小叔子,悉心照顧年邁的奶奶與患抑郁癥的公公。曲冬梅用柔弱的雙肩,撐起一個不幸的家庭,用行動詮釋親情的含義,感動著親友鄉(xiāng)鄰。

正值曲冬梅新婚之際,小叔子閆濤在地里噴灑農(nóng)藥時中毒,導致小腦萎縮,全身癱瘓。公婆年邁且身體不好,照料閆濤的重擔就落在了曲冬梅兩口子身上。平時,公婆和閆濤住在一起,曲冬梅兩口子住在另一個院子。作為閆家主婦,孩子又小,曲冬梅忙了這頭顧那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格外多。癱瘓了的閆濤情緒特別低落,甚至一度想不開,曲冬梅就想盡辦法幫他樹立信心。癱瘓的前幾年是康復關鍵期,忙完農(nóng)活的曲冬梅一回來就先給閆濤用熱水泡腳,邊泡邊按摩,天天如此。曲冬梅的行動燃起了全家的希望,一家人都幫著閆濤做康復訓練。訓練的時候需要3個人協(xié)同配合,婆婆和丈夫負責攙扶,曲冬梅則蹲在前面用兩只手拉著閆濤的腳一步一步往前挪。曲冬梅兩口子還在院子里的桐樹上拴好鋼絲,自制簡易康復訓練器械,幫助閆濤訓練臂力。一年半后,閆濤終于可以自己用手扶著輪椅慢慢地走路了。

閆濤需要經(jīng)常去醫(yī)院復查,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藥物也不能停,單靠種地收入難以為繼。曲冬梅和丈夫就農(nóng)閑時去工地打小工,盡量多掙點錢補貼家用和小叔子的醫(yī)藥費。閆濤癱瘓,公婆照料他的起居,年邁的奶奶與曲冬梅住在一起。曲冬梅天天悉心照料奶奶,直到2013年老人去世。2009年,曲冬梅的公公又得了抑郁癥,本來就艱難的家庭又添了一份負擔。但是,在曲冬梅的支撐下,閆濤經(jīng)過康復訓練,如今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并且哥嫂幫助他重新修建了6間寬敞的磚瓦房。公公也恢復得很好,和婆婆一起經(jīng)營著一家小超市,一家人和和美美。曲冬梅的婆婆感慨地說:“這個孩子自從來到閆家,吃了不少苦,是個實在的好孩子,就跟親閨女一樣?!?/p>

曲冬梅榮登“中國好人榜”。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