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04-16 21:39 | 來源:江蘇文明網(wǎng) 2016-10-25 15:06:00 | 查看:1520次
2015年7月26日23時30分,一位名叫束靜的76歲老人因病去世了,老人生前留下了四本日記,其中在三本日記中頻繁地出現(xiàn)一個名字:楊海波。老人的女兒叫朱海波,楊海波則是老人的警察“兒子”——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閱江樓派出所民警楊海波。
楊海波和束靜的初識,緣于一場租賃糾紛。經(jīng)此事之后,束靜對楊警官的信任和好感油然而生。
此后,老人被女兒接去昆明小住,臨走之前,她把南京兩處房子的鑰匙都交給了楊海波,委托楊海波全權處理租房事宜。
老太太在昆明一住就是大半年,這期間每周都會和楊海波通電話。老人家有個很大的院子,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還是老太太的先生生前種下的,所以老太太很在意。楊海波每個禮拜都會去看看,澆水,曬太陽。給老太太報個平安。就在每周的電話往來中,楊海波了解到老太太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叫朱海波,長期在外地工作。老人的丈夫2000年去世之后,除了一幫老年大學的同學,老太太幾乎沒有什么圈子,很孤獨。楊海波開始有意識地關心這位獨居老人的生活。
在老人的日記里,楊海波有時幫她打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院子里十幾盆花草一年春冬兩次都要搬進搬出,5、60斤重的花盆,他足足搬了8年;有時修修補補,漏水的馬桶修了三次,用了幾十年的空調、冰箱、熱水器都是楊海波用房租錢置換了新的;有時聽楊海波聊自己釣魚的樂事,老太太懷念老頭在的時候也會陪著去。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從那以后,楊海波的釣友們發(fā)現(xiàn)他多了一個“跟班”;春暖花開的時候,楊海波還會帶老太太去郊外踏青,金牛湖畔、江寧谷里薰衣草園里,都留下了這對“母子”的身影;有時什么也不做,楊海波就過來和老太太嘮嘮出警的趣事或者微信里好玩的段子解悶……
從束靜日記里的字里行間,很難相信這是兩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2011年初,束靜被確證為胃癌,在她生病的4年間,楊海波的不離不棄更加讓人唏噓不已。
2010年年底老太太胃不舒服,在楊海波的陪伴下,去醫(yī)院檢查被確診為胃癌。楊海波第一時間電話通知了在外地生活的老太太女兒朱海波。
朱海波早已把楊海波當成自己真正的“大哥”,“在母親第一次動手術之后,多虧了楊海波的忙前忙后,讓我沒有那么無助?!?/span>
只要不值班,楊海波每天都去醫(yī)院看望老人。束靜生前的護工至今都記得,只要一說警官來了,老太太立刻就來了精神。
束靜家的院子里有三棵香椿樹,是楊海波為她種下的。“媽媽生病后胃口不好,就愛吃香椿頭炒雞蛋。大哥知道了就到處打聽哪里有香椿苗賣,最后從別人家的院子里移栽了三棵過來,媽媽想吃了隨時都可以吃上了?!敝旌2ǜ锌卣f道,“這份心,不是親生勝似親生??!”
2014年7月束靜癌癥復發(fā)。在與病魔抗爭長達一年之后,彌留之際,她把楊海波和女兒叫到床邊,一手拉著一個,虛弱地對女兒說:“大海波這些年對我很好,你要多照顧他,把他當親哥哥一樣,你也沒有哥哥,沒有兄弟姐妹,有什么事多跟大哥商量?!?/span>
2015年7月26日23時30分,束靜與世長辭。束靜的后事都是楊海波一手操辦的,那段時間楊海波也瘦了一圈。
直到2016年5月母親節(jié),朱海波在家整理母親遺物,整理出了許多日記本,才發(fā)現(xiàn)從2007年的日記中第一次提到楊海波開始,四大本日記,接近八年的時間里,束靜詳細記錄了楊海波與自己的點點滴滴,竟有60多次提到楊海波警官的名字。
“我一直知道楊海波做了很多事,但是不知道這么多,這么細。”朱海波在看母親的日記時,忍不住哭了,“我把寫到楊海波的段落都用紅筆一點點劃出來,一邊劃一邊哭。8年??!他們之間的感情甚至超過了我這個親生女兒,大哥給予我媽媽這么多的照顧和關心,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心靈寄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朱海波把這段故事反映給楊海波工作的南京鼓樓公安分局時,楊海波的同事、南京閱江樓派出所教導員尹劍感慨道:“楊海波是分管治安的,不是社區(qū)民警,老太太也不是他轄區(qū)的居民,可以說他為老太太做的一切都是份外事?!?/span>
可楊海波笑著說,也算是份內事,人民警察為民服務,不都是應該的嘛。
“我沒想過那么多,和老太太之間是緣分,也是情分。沒想到老太太把這一切都記在日記里了,看著日記,好像老太太還活著。”楊海波說,今年的7月26日是老人1周年忌日了,自己和朱海波約了一起去給老人家上墳,“跟老太太說說話,就像她活著的時候一樣……”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