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11-06 18:11 | 來源:首都文明網 2016-01-05 | 查看:1134次
黎曉新
一、簡介
黎曉新,女,1950年8月生,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主任。她是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海歸”。30年來,她憑借精湛的技術和勇于開拓的精神,推動了我國眼科診療技術進步。她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早產兒治療用氧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使國內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北京地區(qū)病變發(fā)病率從1994年的20.3%下降到10.8%。
二、主要事跡
黎曉新:“光明使者”讓上萬患者獲得光明
她是著名眼科專家,獲得過國際眼科理事會授予的“金蘋果獎”,2012年被選為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2013年獲“中華眼科杰出成就獎”,并當選亞太玻璃體視網膜協(xié)會主席。她是教育部“視覺損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眼科醫(yī)師分會會長。
黎曉新(中間)任世界眼科學術大會主席
她在玻璃體視網膜病變、復雜性視網膜脫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手術治療和視覺電生理等領域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主持并完成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課題,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及宋慶齡兒童醫(yī)學獎等。創(chuàng)建了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兒童眼病中心。主編了《視網膜玻璃體手術學》、《現代眼科手冊》等多部專著。任《中華眼底病雜志》總編輯。
上世紀80年代,她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批“海歸派”,回到了當初默默無聞的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30年,彈指一揮間,她不僅自己從一名小醫(yī)生成長為眼科大家,還帶活了一個科室,帶強了一個團隊。如今,她一手托起的這個科室已發(fā)展為名揚中外的眼科中心。在這里,她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了她所鐘愛的眼科事業(yè)上,也因此深深體會到了醫(yī)者的榮耀感。
在同事的眼中,她是個精力旺盛的“工作狂”,還是個急脾氣,然而,面對患者,她卻總是溫和、耐心。為了多看病、多做手術,她一天到晚像個陀螺轉個不停,就算是感冒發(fā)高燒,也不停門診和手術。老伴兼“賢內助”李老師心疼地勸她:“不行就少看些病人吧,別那么累。”可她說:“病人頭一天晚上就排隊掛號,他們等不得啊,我累點沒關系?!?/span>
她在國內被封為“眼科四把刀”之首,在國際上享有“玻切女王”的美譽。作為我國現代玻璃體手術開拓者之一,她讓上萬患者獲得光明,被患者譽為“光明使者”。她就是今年65歲的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主任、主任醫(yī)師、教授黎曉新。
“為救治一個小孩,我們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
在兒童眼底病的防治方面,黎曉新是公認的先驅。作為國內最早致力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和治療的眼科專家,黎曉新經歷了一段舉步維艱的日子。
上世紀90年代初,門診時,不斷出現的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引起了黎曉新的注意。通過深入調查,她發(fā)現了問題癥結。原來,早產兒因發(fā)育不成熟一般都要送到兒科“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精心養(yǎng)育,通常要采取吸氧措施促使肺發(fā)育成熟。吸氧使得新生兒的成活率提高了,但問題也出來了:早產兒因長時間吸氧,出現視網膜新生血管增殖,導致眼睛發(fā)生視網膜病變。
黎曉新非常清楚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嚴重性,“這是一種嚴重威脅兒童健康的眼底病,而治療僅有一個時間窗,必須在時間窗內進行干預治療。如果到了晚期,就無法救治了,孩子很可能就成‘睜眼瞎’?!?/span>
為了不錯失挽救患兒視力的時機,唯有對早產兒進行眼病篩查,以便早發(fā)現、早治療。然而,做起來卻是阻力重重,最大的困難在于醫(yī)生的不理解、不配合,很多人說她是“管閑事”。“我們是1994年開始對新生兒進行篩查,但由于當時國內(包括醫(yī)務界)對這個疾病還沒有完全的認識,兒科醫(yī)生因擔心孩子的生命安全,不愿把篩查出的孩子轉出病房。眼科醫(yī)生包括麻醉大夫也都不愿參與進來,因為不管是給新生兒做手術還是進行麻醉,風險都太大了?!?/span>
上世紀90年代發(fā)生的一件事讓黎曉新下定決心要管管這個“閑事”。一天,黎曉新在醫(yī)院兒科篩查時,發(fā)現了一名視網膜病變的早產兒,就與兒科醫(yī)生談,希望轉到眼科來治療,沒想到遭到了拒絕,理由是“新生兒的肺沒有發(fā)育完全,出了監(jiān)護室有可能出危險”。無論黎曉新怎么做工作,孩子的主治醫(yī)生最終還是沒有同意。過了些日子,黎曉新獲知孩子因為雙目失明被父母遺棄在路邊。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黎曉新。為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fā)生,她和兒科醫(yī)生反復溝通,講明原因,最終取得了部分兒科醫(yī)生的配合。同時,她還不停地給麻醉科醫(yī)生“做功課”,有一些醫(yī)生被她的誠懇所感動,愿意和她一道試試。1995年,黎曉新終于成功進行了第一例早產兒視網膜手術?!盀榫戎我粋€小孩,我們所付出的努力非同一般?!笔潞?,黎曉新感慨萬分。
治療的難題攻克了,但黎曉新發(fā)現,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必須把防治的關口前移?!霸绠a兒視網膜病變其實是可預防的,關鍵還在于做好篩查,及早發(fā)現后,通過打激光,再適當用藥,孩子的視力發(fā)育可以完全不受影響?!?/span>
然而,一直到2003年,出現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患兒數量還在增加。黎曉新為此揪心不已。1994年,黎曉新帶領團隊開展了首次調查,發(fā)現北京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是20.3%,他們及時對篩查出的這部分患兒進行了早期干預治療。
為了讓更多的醫(yī)務人員和患兒家屬重視早產兒眼睛的健康,黎曉新“斗膽”給衛(wèi)生部寫了報告,建議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fā)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早期干預。
2003年,天津中心婦產醫(yī)院轉來幾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患兒,經過黎曉新的救治,家長們終于搞清了導致此病的原因,此事件也引發(fā)社會關注。不久,衛(wèi)生部委托中華醫(yī)學會召開討論會,邀請兒科、麻醉科等相關科室的專家一起就此探討。黎曉新受邀做主題發(fā)言。剛到會場,她就受到了一些與會專家的責難。她頂著壓力,通過翔實的數據和實例,足足用了40分鐘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現狀及干預措施做了透徹的匯報。聽完后,專家們的態(tài)度360度大轉彎,他們完全被眼前這位“倔丫頭”折服了。這以后,黎曉新抓住一切機會在眼科、婦產科、兒科的學術會議上,以及各種媒體上宣講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知識。
2004年,黎曉新在衛(wèi)生部的領導下,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早產兒治療用氧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從此,國內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黎曉新(左2)視察新生兒眼底病情況
2005年,黎曉新團隊關于“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高危因素調查”在首發(fā)基金成功立項。之后,她們聯(lián)合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北京婦產醫(yī)院、北京兒童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海淀婦幼保健院等6家醫(yī)院進行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區(qū)小兒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病率從1994年的20.3%下降到10.8%。
發(fā)病率的顯著下降,得益于黎曉新探索的防治新模式——建立北京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網,由眼科大夫到各大醫(yī)院兒科,根據兒科醫(yī)生的推薦,對早產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篩查和早期干預治療。
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在我國兒童眼病防治的領軍地位——2005年掛牌“兒童眼病中心”,并成為WHO在中國的兒童防盲基地,這是我國唯一的一個三級甲等醫(yī)院建立的兒童防盲基地?!艾F在,我們每年的兒童眼病手術治療量是全國最多的。很多兒童眼病疑難雜癥都轉到我們這里。每年,我們還要承擔兒科和眼科醫(yī)生的培訓?!闭勂鸾裉斓某煽儯钑孕碌淖院乐橐缬谘员?。
“要想手術不失敗、少失敗,只有不斷學習”
作為我國“眼科四把刀”之首,黎曉新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用高超手術給上萬名患者帶來了光明。其中,被傳為美談的是她治好曹榮飛眼睛的經歷。
1999年,我國駐南斯拉夫使館武官曹榮飛因美機轟炸眼睛嚴重受傷,在北京某醫(yī)院保守治療半年后,傷口逐漸愈合,但由于左眼視網膜的視覺敏銳區(qū)——黃斑部發(fā)生了外傷性黃斑裂孔,中心視力受損嚴重,并伴有嚴重的視物變形和近視力受累。就在醫(yī)生們束手無策時,黎曉新在一個眼科學術會議上所做的報告讓曹榮飛的主治醫(yī)生眼前一亮。之后,曹榮飛轉到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接受了由黎曉新主刀的玻璃體切割手術聯(lián)合自體濃縮血小板封閉黃斑裂孔術。術后,曹榮飛的黃斑裂孔消失了,視力從0.3恢復到了0.8。黎曉新因救治有功,受到上級表彰。
其實,在那之前,黎曉新就已經完成了100多例這類手術。早在1996年時,她就飛到德國把這一國際最新技術學到了手。
黎曉新在工作中
時針再往回撥到1986年,從德國留學歸來的黎曉新率先在國內引入玻璃體切割手術治療復雜性視網膜脫離。此后,她一直緊隨學科發(fā)展的國際前沿,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在國內最早開展老年性黃斑變性、黃斑裂孔、黃斑前膜的手術治療。
觀摩過黎曉新手術的人贊嘆說,看她做手術就像看一場精細的雕刻。一次,黎曉新做視網膜脫離手術治療,大家都說沒看見視網膜前面有一層膜,她卻說肯定有,而且很快就用鑷子輕輕地夾起薄如蟬翼的那一層膜。
在國際上,黎曉新享有“玻切女王”的美譽。科室護士長劉佳說,2005年她被派到新加坡學習。有一次,新加坡的一位眼科權威專家聽說她來自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黎曉新的科室時,馬上來了句:“哦,黎大夫,‘玻切女王’啊!”這件事讓劉佳覺得,“在黎大夫手下干活,本身就是一種榮譽”。
在同行看來,黎曉新的手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但她自己卻不滿足。她說:“要想手術不失敗、少失敗,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睘榇耍B(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晚上都要與書為伴。她看門診時,發(fā)現特殊的病例一定要認真記錄,隨時總結,所以她的學術報告每年都有新的內容,總有新的例證。很多人都說:“聽黎大夫的學術報告特別過癮,因為總會有新的收獲?!?/span>
有一年春節(jié),為了學習美國兒童眼病治療的最新技術,她自費飛到美國底特律的一家眼科醫(yī)院學習。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她解釋說:我只有春節(jié)可以抽出時間來,抓緊學點新技術,回來就能盡快開展新的手術了。
“是您讓他在這生命的最后幾年看到了人世間的溫暖”
黎曉新常說,當一個好醫(yī)生,光有技術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對患者有愛心與責任心。眼科病房的墻壁上,掛著一幅字“愛與光明并存”,生動展示了黎曉新與患者之間因愛而生的醫(yī)患真情。
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還只是做些簡單眼底病手術的黎曉新接診了一位患視網膜脫離的女工丁師傅。經檢查,丁師傅屬于復雜性視網膜脫離,必須做玻璃體切割,且切割后為了讓視網膜復位,需要在眼內填充氣體。黎曉新給她解釋了手術的流程,并告訴她術后要面朝下俯臥一段時間?!皼]關系,只要能治,不就是趴些天嗎?”丁師傅回答得很爽快。不料,手術后,視網膜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復位,趴了一周的丁師傅著急了。黎曉新跟她商量,:“現在還有一種填充的辦法,就是用硅油代替氣體填充,不過在國內還沒有人用過,我也是在國外看過有的醫(yī)生用?!倍煾德犃?,想了一會兒后說:“黎大夫,我明白我這個基本是不治之癥,您就做吧,如果成了算我走運,不成您也可以積累點經驗,以后再給別人治唄!”
患者的信任,讓黎曉新不再猶豫。她翻閱了有關的書,又打電話向國外的同行請教硅油填充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最終,黎曉新不負患者所托,成功完成了手術。過了半年硅油取出,視網膜復位良好,丁師傅的視力保住了。
一天,黎曉新正在出門診,丁師傅來復查,身后還跟了幾個人。“我是帶著全家人來的,他們一定要來看看讓我重見光明的恩人?!? 說著,丁師傅送上了一幅字“愛與光明并存”。
的確,作為眼科醫(yī)生,黎曉新帶給患者的不僅僅是光明,還有深深的愛。
那大爺因患有糖尿病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楊大夫處治療,后來因為視力明顯衰退,轉到黎曉新這里看病。經檢查,那大爺并沒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壓也正常?!澳谴鬆數那闆r會不會是正常眼壓型青光眼呢?”想到這,黎曉新讓那大爺做了視野檢查,果真如她所料。黎曉新還獲知,那大爺孤身一人,是街道的低保對象。于是,她勸告那大爺,盡管眼壓不高,也必須堅持用降眼壓藥,一定不能大意,否則視力可能完全喪失。末了,還叮囑那大爺:“每月來我這里檢查一次,我的專家號您千萬別掛了??梢栽谖议T診快結束的時候來,省得您久等?!?/span>
這樣的義務治療,黎曉新堅持了6年。有一天,黎曉新做完手術走出手術室,看見那大爺站在門口,忙問:“那大爺,有事嗎?”“沒事,我就是想給您這半斤茶葉?!崩钑孕乱幌裸蹲×耍賳柌胖?,原來那大爺在看病時,聽護士提了句“沒茶葉了”,就特意到自己平時最喜歡的茶葉店買了半斤老北京人最喜歡喝的茉莉花茶送來。黎曉新見推辭不下,只好收下。拿著這包茶葉,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護士告訴黎曉新,街道辦事處的人在辦公室等著她。黎曉新走進辦公室,發(fā)現他們臉色凝重。街道辦事處主任說:“黎大夫,我們受那大爺之托來看您,給您帶來這一斤茉莉花茶。老人前幾天去世了,去世前,還千叮嚀萬囑咐,讓我們一定要到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看看楊大夫和您。他說,是您讓他在這生命的最后幾年看到了人世間的溫暖。”接過這重似千金的茶葉,淚水模糊了黎曉新的眼睛。
黎曉新為藏民看病
黎曉新對患者的愛,很多時候是體現在細節(jié)上。為了挽救更多面臨失明的眼睛,黎曉新要求科室加快檢查頻率、病床周轉率,大家都跟著她的快節(jié)奏忙得不亦樂乎。梁建宏大夫說:“很多病人都是從外地轉診來的,常常是家人陪著一起來看病,吃住等費用就很高,為了盡可能地給病人省錢,黎大夫要求對患者的所有檢查都當天完成,以便及早安排手術,讓患者盡快出院。有時晚上了,我們已經下班回到家,黎大夫打電話過來,說有手術,我們就得放下一切,趕往醫(yī)院?!?/span>
“在黎大夫手下干活,大家都覺得很有奔頭”
在眼科辛勤耕耘近30年的黎曉新,從未懈怠過?!白鲆幻冕t(yī)生”是她奮斗的最大動力,也是她最初的夢想。
激發(fā)她這個夢想的是“文革”時她所讀的一本書——屠格涅夫寫的《父與子》。書中描寫的一名受人尊敬的鄉(xiāng)村醫(yī)生形象讓黎曉新印象深刻,并憧憬著成為一名這樣的醫(yī)生。初中畢業(yè)等待下鄉(xiāng)“插隊”時,她就開始自學醫(yī)學,還跟同學的媽媽學習了針灸。
插隊的第一周,黎曉新接診了一名牙痛患者。她用針灸給患者鎮(zhèn)痛,立馬見效。一炮打響后,全村的人都來找這位年僅18歲的“黎大夫”看病。
當了3年赤腳醫(yī)生后,黎曉新有機會到寧夏的一家縣醫(yī)院學習了半年。在那里,她被眼科大夫的神奇深深吸引,萌生了當眼科大夫的愿望?!澳莾褐挥袃蓚€大夫,其中一個就是眼科大夫。當時,那個眼科大夫已經60多歲了,手抖得厲害,但他卻能很順利進行白內障摘除,讓病人立刻重見光明?!?/span>
1973年,“文革”后期實行高考的第一年,黎曉新考進了北京醫(yī)學院。畢業(yè)后,黎曉新如愿進了北京醫(yī)學院附屬人民醫(y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
1981年,她參加研究生考試,以北京醫(yī)學院第一名的成績,次年被學院動員轉成出國研究生,到德國Essen大學眼科醫(yī)院學習,專攻眼底病。
1986年,獲得博士學位的黎曉新在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時任院長杜如昱教授的盛情邀請下,放棄更好的選擇,回到了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
當時,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的眼科只有6張床、6名大夫、1名技術員兼驗光師、1名門診護士。這個不起眼的小科室,最初只是以會診為主。黎曉新帶領科室從零起步,開始了艱難“創(chuàng)業(yè)”。在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黎曉新決定在服務上做文章,“我們只能通過一流的服務取得病人的信任,通過一流的服務取得同行的認可?!?/span>
一開始,科室的手術量非常有限,按照以往慣例,機會人人均等,有手術大家都上。但黎曉新發(fā)現,這樣并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為此,她要求大家轉變觀念,以科室利益為重,先著力培養(yǎng)一兩個技能好的醫(yī)生,等科室的病人數量上升了,再逐步擴大培養(yǎng)人才。
“在黎大夫手下干活,大家都覺得很有奔頭。她對每一個年輕醫(yī)生都有非常好的培養(yǎng)計劃。打基礎、送出去,回來定專業(yè),有這么一個模式,大家都覺得前景很明晰?!崩钑孕碌牟┦可?、得力干將梁建宏大夫深有感觸地說。1998年,黎曉新把梁建宏送到德國學習眼科腫瘤。當時,國內在眼科腫瘤的治療方面與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學成回國后,梁建宏很快成為這方面的行家里手。逐漸地,科室在眼底病、白內障、眼肌等各個方面都培養(yǎng)出了可以獨當一面的醫(yī)生。
有了精兵強將,團隊的戰(zhàn)斗力和服務水平也就上來了,正如黎曉新所期望的,“當病人的手術涉及不同領域時,我們則采取團隊作戰(zhàn)的辦法,如果涉及角膜,就上角膜專家,涉及眼底,就上眼底專家,所以我們經常是幾個專家合起來做一臺手術,這樣能保證手術的效果?!本瓦@樣,她帶領團隊走出了自己的發(fā)展之路。
黎曉新在工作中
在學生們看來,黎曉新可能是整個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最忙的人了,60個門診病人,十幾臺手術,都是黎老師一天之內完成的事,還有會議、講課及管理工作圍繞她的身邊,但是她卻從不吝惜把時間花在對學生的教育上。每隔一段時間,她就要詢問每個研究生課題的進展情況。尤其讓學生們感動的是,黎老師在給他們西方式教育的同時,也給他們傳統(tǒng)東方家庭的溫暖。“每年的圣誕節(jié),黎老師會邀請我們去她家里做客,品嘗她親手釀的肉桂酒。在暖暖的酒香中,我們向她匯報自己的收獲和未來的計劃。無論是生活的煩惱,還是經濟上的困難,都可以向黎老師說,而黎老師也會用她自己做學生時的經歷來激勵我們?!睂W生陶勇說。
如今,當初尚無名氣的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眼科,在她的帶領下已經躋身于國內第一方陣,成為一流教學醫(yī)院的國家重點學科。尤為讓人羨慕的是,他們還有一棟獨立的病房樓,擁有50多張床位,儼然一個眼科醫(yī)院?;厥讈砺?,作為領軍人的黎曉新,心中欣慰不已。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