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11-02 19:09 | 來源:北京人民廣播電臺 2013-04-08 | 查看:1015次
《百姓生活故事》之《上山的路》
2013年4月7日
解說: 3月底的北京,天氣在一天天轉暖,但延慶的山里依然有幾分清冷,記者來到延慶縣劉斌堡鄉(xiāng)上虎叫村的韓鳳英大媽家里,雖然是下午兩三點鐘,但她已經(jīng)開始做飯了。
記者:您這是在炒雞蛋,準備做什么?
韓鳳英:包餃子。
記者:包餃子。
韓鳳英:面和多了,韭菜也買多了。
解說:炒完了雞蛋,韓阿姨開始切韭菜。
韓鳳英:一共我們倆人這就夠了。
解說:韓阿姨說兩個人吃飯,一個是她自己,另外一個是一位孤寡老人,一位與她非親非故的老人,名字叫賈二水。
記者:您照顧有幾年了,這老人?
韓鳳英:2003年,今年整10年,到今年正月十五十年。
記者:您說當時是怎么,怎么就開始照顧這老人的呢?
韓鳳英: 我們大隊村主任找我的,我們上延慶,正月上延慶看高蹺去,吃飯了他說,啞巴瞎了,就這個死這個后瞎的,做不了飯了,你給送會飯成不,我說成,正好是那都是我們地,完了天天上那去做活去,還有樹園子,連做活就給捎著給拿飯,拿來拿去的,就是我老伴不是死了,就剩我一個人了,也不種地,啥也沒有了,就專送飯。
解說: 其實韓阿姨照顧的老人,本來是有兩位,還有賈二水的弟弟賈三水,這兄弟倆都是先天聾啞,年輕時又雙目失明,前年的時候,村里曾想把老人接到養(yǎng)老院,但想著即使到了養(yǎng)老院,還得找專人照顧,就被韓阿姨給拒絕了,而去年年底的時候,賈三水老人去世了,只剩下現(xiàn)在的賈二水老人。
記者:老人一般能吃多少,一頓?
韓鳳英:吃一碗差不多。
記者:一碗?
韓鳳英:大碗吃一碗,小碗一碗不夠,反正就是得拴著,哪也去不了,就說上哪去,你必須晚上得回來,就是走不了,哪也去不了。
記者:那就說這十年中間,您也哪也沒去過?
韓鳳英:沒去過,上山西,俺們大隊黨員上山西玩兒去,我把我小姑子接回來住四天,那回上葫蘆島去兩天,我的大兒子正好趕上星期,他回來,就出過這兩回門。
解說:等餃子煮好,韓阿姨盛了出來,走出家門,踏上了她已經(jīng)走了十年的上山之路。
記者:遠嗎?
韓鳳英:遠,一里多。
記者:一里多。走這邊?
韓鳳英:對對。
記者:是在哪兒,是在山腰上還是?
韓鳳英:山上。
記者:是在山上。
韓鳳英:靠著山跟前,慢點,別滑。
記者:這雪還沒化呢。這條路每天得走好幾次?
韓鳳英:一天兩上下,早晨上下,下午上下,早晨都八點半到九點這個點,下午四點到五點吧。
記者:從這上山嗎?
韓鳳英:這。
記者:從前面上山,這天暖和了還好點,天冷的時候可受不了。
韓鳳英:受不了,穿棉襖,圍頭巾,有點小病包上。
記者:現(xiàn)在這風多大。
韓鳳英:刮大風時候多了,經(jīng)常刮。
記者:是吧?
韓鳳英:我們這山溝風大。
記者:你看這路一會上,一會下的。
韓鳳英:這時候好走多了。
記者:好走多了,當時就是十年前,您剛開始送飯那時候,那是什么場景?
韓鳳英:就是那個道。
記者:就這種,土地的,溝溝的。
韓鳳英:也不平,都是,那不是河塘,這也沒有,原來沒修這道,就走河套,河套邊貼著邊走。
記者:你說走那河沿上,那路多不平?
韓鳳英:不平,在山溝呆慣了,也沒什么感覺,我覺得也可以的,都上,天天上山,也沒什么感覺。那不是,那小房就是。
記者:就那個小房。
韓鳳英:就是。
記者:那現(xiàn)在咱們這位置,距離那小房,那海拔怎么說得有一百米吧,這高度得有一百米。
韓鳳英:順這也能走,就是不好走,就是一到夏天了,就那個酸棗,那針扎得慌,你早晨來腿都淌濕了,露水,那下午,秋天,那早晨露水可多了。
記者:阿姨您有多大歲數(shù)?
韓鳳英:65了。
記者:65了。
韓鳳英:屬牛的嘛,俺周歲64。
記者:看您是不有點累,有點喘。
韓鳳英:出氣早,原來就是貼著這,有個小窄道,下雪天就這樣走,拽著。
記者:就拽著。
韓鳳英:拽著。
記者:這些。
韓鳳英:一手提留著飯盒,一手就拽著一點點上。
記者:有這些植物。
韓鳳英:你不拽著就要滑著你。
記者:去年下雪的時候,下得特別大。
韓鳳英:到我大腿這,使勁拽著上。
記者:那樣的話,還得上來?
韓鳳英:得上來,一天兩次必須的。
解說:又走了五分鐘,老人所住的小房子,就在面前了。
記者:這邊全是山了。
韓鳳英:這不是小房嗎。
記者:就這小房了。
韓鳳英:嗯。
記者:這塊怎么走,這么泥。
韓鳳英:我走著試試看粘吧。
記者:我先走吧。
韓鳳英:沒事,不用,來。
記者:沒事,泥,還是泥,阿姨,您看,走這上面沒有問題,走這雪上,或者走這秸稈上沒問題。
韓鳳英:這就到了。
記者:老人在這住。
韓鳳英:我吆喝他去,88了。
記者:88了。
韓鳳英:你少來點。
記者:老人太餓了。
韓鳳英:不是,他就是這吃法。
記者:您還得喂他,有時候?
韓鳳英:他要不會吃,我就幫助他,他不讓你端。
記者:老人家您吃得還滿意嗎?
韓鳳英:聽不著。
記者:聽不著?
韓鳳英:聽不著,又聾又啞,這屋子來一百個人他也不知道。
記者:看得見嗎?
韓鳳英:看不見,瞎子。
記者:看不見。
韓鳳英:看不見,聽不見,也不會說話。
解說:吃東西的時候,老人團坐在床上,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但面色還算不錯,等老人吃完東西,韓阿姨就開始每次送飯的最后一個程序,燒炕。
韓鳳英:燒點柴,早晨燒一次,晚上燒一次,到冬天了,早些來,這一夜冷,晚上晚一些,夏天早晚反正不潮就成。
記者:夏天有時候也得燒。
韓鳳英:夏天一天燒一回。
解說:而就在這個地方,除了山,還是山,十年了,陪在老人身邊的只有這樣,還有65歲的韓鳳英,而韓阿姨十年的付出,并沒有得到過任何回報,甚至連一句最簡單的謝謝都沒有聽到,但對她來說,照顧老人已經(jīng)成為一種責任,一種習慣。
記者:這條路您是已經(jīng)走了十年了。
韓鳳英:走十年了。
記者:走十年了,還會繼續(xù)走下去?
韓鳳英:我身體允許,我就照顧他,把他送走了,我身體,我這么大歲數(shù),要不允許了,沒辦法了,你看現(xiàn)在我倒是沒病,哪也不疼,也不腿疼,也不腰疼,身體允許,我就這么管著。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