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5-10 20:5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2-03-29 | 查看:2030次
——阿勒泰市首屆道德模范系列報道之六
新疆文明網(wǎng)訊(通訊員 蔣小霞)漢族姑娘沙達提·古麗說“我從小就跟著卡瑪力媽媽生活,我們有10個娃娃,加上爸爸媽媽12人,在這個房子吃飯、住著” 。
沙達提嘴里的卡瑪力·努爾阿合買提,是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鄉(xiāng)一位普通的村民,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卡瑪力媽媽”,她是10個孩子的母親,在40多年的風風雨雨里,她不僅將自己的5個孩子養(yǎng)大成人,還先后撫養(yǎng)了與自己毫無血源關系的5個孩子(1名哈薩克族、3名漢族、1名維吾爾族),用“愛”譜寫了一曲民族大團結的贊歌。她的事跡感動了阿勒泰草原,被當?shù)厝罕娪H切地稱之為“卡瑪力媽媽”,也感動了邊疆人民,2011年度卡瑪力媽媽榮獲自治區(qū)民族團結模范個人。
1961年,從河南謀生計的蔡氏一家來到了阿拉哈克鄉(xiāng)阿拉哈克與卡瑪力一家成了鄰居。蔡氏一家剛來時生活非常困難,經(jīng)常是缺衣少飯。有一年冬天卡瑪力媽媽到蔡家去看孩子,推開屋門時,她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蔡氏一家四口就蓋著破破爛爛的被褥,最小的孩子已經(jīng)嘴唇發(fā)紫,連哭的力氣都沒了,卡瑪力媽媽淚水忍不住留下來,她一把抱起孩子,她不顧自己并不寬裕的家境,對蔡氏一家說:“走,到我家去”,為了使蔡家減輕生活負擔,卡瑪力主動提出收養(yǎng)蔡家的小兒子,并為孩子取名為比爾列斯,在漢語中是“聯(lián)合”的意思。幾年后,曹家夫婦又生了個女兒,卡瑪力媽媽高興地整天合不攏嘴。對卡瑪力媽媽來說,這可是上天賜給她的禮物!她抱著這個可愛的小精靈一會貼在臉上,一會又放在嘴邊親親。曹寶山夫婦看到卡瑪力這么喜歡自己的女兒,就懇請卡瑪力媽媽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字,她想了想,爽快地說:“就叫哈依夏吧,以后和我們家的阿依夏就是親姐妹了”。這個被卡瑪力視若掌上明珠的漢族女兒和自己的親生女兒阿依夏從小一起長大,同睡一張床,同上一所學校(哈語小學),兩個孩子兩小無猜,親密無間。
1980年,打工的曹寶山夫婦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借宿于卡瑪力媽媽家里,卡瑪力媽媽用哈薩克族的熱情招待了這對漢族夫婦,還用哈薩克族傳統(tǒng)禮節(jié)—羊尾巴油給嬰兒洗澡。由于當時夫妻倆遲遲找不到工作,焦急萬分,卡瑪力媽媽安慰的說:“不要急,好事多磨,你們就住在我這吧!”,曹家夫婦緊緊握住卡瑪力媽媽的雙手十分感動。就這樣曹寶山一家在卡瑪力媽媽家住了下來,后來曹寶山夫婦有了活干,也忙了起來,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了卡瑪力媽媽,從此卡瑪力媽媽又多了一個兒子。為感謝卡瑪力媽媽的恩情,曹寶山夫婦將兒子取名為多斯特別克,漢語為“友誼”,他要讓兒子永遠記住這位好心媽媽。
1984年夏天,維吾爾族青年阿哈提帶著媳婦和5個孩子從南疆來阿勒泰市打工。小伙子很勤奮、也很能干,但由于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沒錢,一家人只能住在離村不遠的廢棄牛圈里??ì斄寢尶粗@一家7口這樣受罪,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與丈夫商量,幫一把這個肯上勁的年青人,卡瑪力將自家的一間房子騰出來給阿哈提一家住,使阿哈提一家有了棲身之處。后來阿哈提經(jīng)過勤奮努力,過上了幸福生活。阿哈提逢人總是說:“我是卡瑪力媽媽的兒子,以后卡瑪力媽媽老了,我要將她老人家接到我家里生活”!
1989年一個夏天的早晨,卡瑪力在廚房做早飯時,發(fā)現(xiàn)草垛上熟睡著個小男孩,仔細一看,原來是同村的孤兒??ì斄寢尶粗铑^垢面,衣衫襤褸的孩子,一陣心痛,趕緊將孩子抱回家,給他洗了個熱水澡,換上自己孩子的衣服。從此,這個男孩有了自己的家,還有了一位可親可敬的媽媽,生活也有了依靠。
卡瑪力一直關愛著那些失去親人的孩子,給了孩子們溫暖的家,鋪就了孩子們成長的希望之路,卡瑪力媽媽默默地奉獻著,用博大的母愛呵護著貧困家庭的孩子,用愛詮釋著各民族團結友愛、親如一家,用實際行動體現(xiàn)了樂于助人、與人為善的高尚品德。如今,卡瑪力媽媽撫養(yǎng)的5個孩子都已有了自己的事業(yè)、家庭和孩子,并經(jīng)?;貋韼屠先讼匆路⒆鲲?、打掃房屋,陪老人聊天等。每逢過節(jié),卡瑪力媽媽家總是最熱鬧的一家,老人與兒女們團聚一起,盡享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