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6-04-22 21:13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6-04-14 | 查看:1611次
李鴻國(右二)探訪獨居老人
4月初的某個上午,廣東好人李鴻國正坐在他的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他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是地道的惠州人。說話間,不斷有電話打進來,此間記者環(huán)視他的辦公室,一面白墻上“惠州市紅棉公益服務(wù)中心”幾個大字很醒目,會客的沙發(fā)扶手上還擺放著一疊書,書名是《慈善的力量》、《慈善的教育》等。
接完電話,他笑稱,在惠州,很多普通市民想到要求助,都會打電話給他。這個忙碌的廣東好人,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幫助一個貴州女孩從惠州返回家鄉(xiāng),從此開始了公益之路。差不多有7年的時間,他的身份從一個擁有3家陶瓷連鎖店的生意人,轉(zhuǎn)變?yōu)橐粋€全職的公益人,資助貧困孩子讀書,為困境中的普通人四處奔走……4月惠州城中紅棉盛放,李鴻國說,用紅棉作為志愿隊的名字,只因為紅棉看上去很“積極”,同時也很平凡。
陶瓷店老板的公益夢
如果時間往回“快退”5年,李鴻國自己都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他會成為一個全職公益人。彼時的他,還是一個管理著3家陶瓷店鋪的老板,生意正紅火。
李鴻國說,他家里8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七,五年級讀完他就開始為了生存四處奔波。撿垃圾、街邊販賣水果,甚至上山砍柴、用摩托車拉客……“苦日子我是過慣了!”他說小時候?qū)λ托值芙忝脕碚f,能吃上一個饅頭已經(jīng)是莫大的幸福。
1993年被李鴻國認為是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當(dāng)時他向親友借錢開了家陶瓷店,生意一路順風(fēng)順?biāo)?006年,他的店鋪裝飾一新,300多平方米,相當(dāng)氣派;再后來他還在城區(qū)另外兩處開了兩家連鎖店,每個月光是各項支出就達到15萬元以上。
生意做得不錯,李鴻國在工作之余,還保持一個習(xí)慣——幫助貧困群體。他說多年來他都堅持看報,《東江時報》和《惠州日報》他一般不會落下,而看見有貧困人士在報上求助的信息,他也不會落下。
“我會按照報上刊登的銀行賬戶信息打錢過去。”李鴻國說,因為自己也是苦日子摸爬滾打過來的,對于生活的艱難他感同身受。
這樣做好事的習(xí)慣李鴻國保持了很多年,他覺得做公益能夠帶來快樂。只是偶爾想到自己捐出去的錢,他還是會好奇:到底這些錢去了哪?捐錢之后,受資助的對象生活有沒有好一些?自己的付出到底有沒有意義……
關(guān)店鋪做全職公益人
如果李鴻國有一條公益生涯的時間軸,他認為此軸上也有一個轉(zhuǎn)折點,時間是2009年7月。某日李鴻國翻看報紙,見新聞里說,一名來自貴州的9歲小女孩被父母留在了惠州惠陽的一家旅店獨自生活,她的名字叫小麗。
小麗的故事讓李鴻國心里一驚,他立馬聯(lián)系上了報道此事的記者,次日就和記者一同前往惠陽探訪小麗。李鴻國對第一次見到小麗的情景記得很清楚:小麗因為沒人照顧,每天找鄰居討些散工做,饑一頓飽一頓,讓人心疼。
而同行探望小麗的人也不少,一下子有十多個好心人都表示想幫助小麗。他們都勸說小麗,希望小麗可以跟著他們回家。不過小麗都不答應(yīng),只有李鴻國的說辭說動了小麗,“我?guī)闳コ喳湲?dāng)勞,帶你去惠州玩,好嗎?”小麗立馬答應(yīng)了。
小麗跟李鴻國相處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后來小麗的親生父親看到報道,將小麗帶回了老家。此事不算大,卻讓李鴻國心中公益的種子開始慢慢發(fā)芽。“我第一次實在見到我?guī)椭膶ο?,和她相處,這讓我覺得非常開心!”
小麗回家后,李鴻國開始在公益事務(wù)上親力親為:為他人募捐、去探訪資助對象或是舉辦公益活動,李鴻國漸漸開始在惠州的公益圈里活躍起來。2013年,他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虧本厲害,2014年他干脆關(guān)閉了店鋪,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yè)中。
如今,李鴻國收入來源是其名下的物業(yè),而紅棉公益服務(wù)協(xié)會的辦公室則是他花錢租用的。
做別人不想做的公益
現(xiàn)在,李鴻國每隔一兩天就能接到一單求助的電話,不過他并不能幫助所有前來求助的困難人士。目前,紅棉公益服務(wù)協(xié)會主要資助的對象是兒童和老人。
小娟和小文是兩姐妹,她們和爺爺奶奶住在惠州一處破舊的房子里,姐妹倆的父親因一場車禍離世,母親則拿著父親的賠償金拋棄了他們,至今不知去向。“去年上半年團隊了解到他們的情況,決定資助兩個孩子”。
李鴻國說,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為兩個孩子的“代理父親”,而這個角色的擔(dān)子并不輕。上學(xué)是孩子的頭等大事,然而姐妹倆的父母都是外省人,不符合在本地享受義務(wù)教育的條件。為此,李鴻國多次向教育局提出申請,希望兩個孩子能盡快入學(xué)。“惠州是一座文明城市,兩個在惠州出生長大的孩子卻無學(xué)可上,這讓惠州怎么擔(dān)得起‘好人之城’的稱號?”李鴻國把自己心中的疑問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提交給了市領(lǐng)導(dǎo),在連續(xù)兩次留言爭取之后,兩姐妹終于拿到了學(xué)校的入學(xué)通知書。
如今小娟和小文叫李鴻國“爸爸”,學(xué)校老師有事第一時間通知的也是這個“爸爸”。有一次李鴻國去看望兩個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臉色不太好,一問才知道下午她們有表演,但是沒有“家長”去看。李鴻國拉著志愿隊隊員歐清華,組成了“臨時父母”,出現(xiàn)在演出現(xiàn)場。
想起來,幫兩姐妹找學(xué)校的事,很多人不愿意做,也有很多人覺得做不了,而李鴻國偏偏喜歡啃這些“難啃的骨頭”。
希望更多人來做公益
4月第一個周末是清明節(jié),李鴻國在假期第一天上午拜祭了先人,下午就趕到一戶受資助的人家去探訪。其后的一個周末,李鴻國又冒著雨去了河源紫金縣和另一位廣東好人陳思娜交流。“我就是閑不住,感覺做公益也‘上癮’了”!
如果看看李鴻國的日程表,可能會覺得除了投入到公益事務(wù),他沒有在其他事情上花費太多時間?,F(xiàn)在家里事務(wù)統(tǒng)統(tǒng)是李鴻國的妻子在打理。他的妻子說,都這么多年了,早就習(xí)慣了李鴻國的“公益節(jié)奏”?!捌D難的時候我們也心疼,但只能支持他!”李鴻國的妻子以及兩個兒子,時不時也會跟著李鴻國的團隊四處探訪。
李鴻國非常希望更多人加入做公益的隊伍。他說他每年都會在高考期間報名成為愛心車司機,接送那些有需要的考生。4年前,他接送了一位參加高考的男孩,男孩順利考上廣州的大學(xué)。4年間每到假期,男孩回到惠州都會找到李鴻國,跟著他做公益活動。如今男孩馬上就大學(xué)畢業(yè)了,他對李鴻國說以后回家工作了就有更多時間可以在惠州做公益了!
這些案例很多。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人、感染他人,李鴻國說這就是他做公益“上癮”的原因。而他的老搭檔歐清華則常?!柏?zé)備”他:“你對你老婆太吝嗇了!”歐清華記得有一次李鴻國的妻子外出吃了一頓早茶,就被李鴻國說“太浪費”!
錢,始終是李鴻國做公益最大的焦慮點。“《慈善法》出臺了,今后我們募捐該怎么辦?”在辦公室里,李鴻國還在和團隊的核心成員討論著公益團隊未來的發(fā)展,而窗外,紅棉花在陽光中開得鮮艷。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化麥子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