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01-04 14:25 |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13-03-20 | 查看:1749次
一個是90后的帥小伙,一個是年過天命的中年人,如果不是因為生命走到了盡頭,如果不是他們都在志愿捐獻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們不會一起出現(xiàn)我們的視野中。
近日,記者跟隨安徽省遺體(器官)捐獻接收站和天長市紅十字會、紅十字志愿服務總隊的相關負責人等,一同前往天長市人民醫(yī)院,見到了兩位角膜捐獻志愿者——李訓亮、張一云。生命盡頭,病床上的他們樂觀得讓人動容。面對采訪,他們喃喃地說著,“太陽落山了,也要把光明留給月亮;如果我走了,也想把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把光明留給他們……”
李訓亮:90后少年,愛時尚更愛生活
春日的暖陽里,記者在天長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的病房里見到了李訓亮。1990年出生的他,今年才23周歲,是天長市張鋪鎮(zhèn)人。一副黑框眼鏡,一張干凈的笑臉,清瘦的面容看得人們不由泛起微酸。命運給了他這個年齡不應有的艱辛和磨難,可是這個少年依舊樂觀從容地面對著。在李訓亮的床頭,平板電腦里還有他和朋友的QQ聊天窗口,剃須刀里也還殘留著點點青澀的胡渣。他說,“隔壁醫(yī)生辦公室有無線網絡,我正好蹭網上,閑著也無聊。雖然生病了,也要讓自己看起來清爽整潔點。”
邊上,母親李永華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滿眼的心疼與酸楚。她向記者介紹說,兒子7歲那年,丈夫就病逝了,兒子初中一畢業(yè),就獨自到上海打工,沒想到2011年6、7月間腹瀉不止,最終查出晚期胰腺癌。別看兒子現(xiàn)在好像沒事,每天晚上疼起來直要命,只能靠藥物來鎮(zhèn)痛。
這幾年,家里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可讓李永華完全沒想到的是,兒子竟會得了如此重病。傷心欲絕的她整天以淚洗面,造成右眼視網膜脫落,雖經手術,現(xiàn)在視力也下降了。“我們家庭條件本來就不好,兒子現(xiàn)在吃的抗癌藥很貴,有的一盒30粒就14000元。”她說,“這一年多,到南京、鎮(zhèn)江等地看病已花掉30多萬元,都是借的,可是仍想兒子能多活一天……”
圖為李訓亮(中)接受志愿捐獻榮譽證書
張一云: 堅強的男人,樂觀度過每一天
出門不用走幾步,張一云的病房就在李訓亮的斜對面。
今年50周歲的他家住天長市大通鎮(zhèn)雙柳村,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木匠。這些年,他帶領一幫木工,走南闖北搞家裝,掙了錢,蓋了房,兒子又成了家,孫子也三歲了。然而,本是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2012年10月份,他腰痛發(fā)作,鄉(xiāng)村醫(yī)生診斷為腎結石,讓他做了超聲波震石。“這一震,不僅耽誤了治療時間,還加快了癌細胞的擴散。”張一云說,“去年在南京做右腎切除手術,但左腎上也有了囊腫,現(xiàn)在已經擴散到腹腔里,病情也越來越嚴重了。”
就在說話間,妻子給他注射了嗎啡。“這個病疼起來就像刀割,實在難以忍受,現(xiàn)在每天要打兩支。”張一云說,“我希望自己死后,還能給這個社會留下點什么,想要用我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留一份光明給需要的人,讓他好好生活。”
采訪期間,在紅十字志愿者的幫助下,張一云在病床上填寫了《志愿者捐獻角膜申請登記表》。遠在無錫電子廠打工的兒子張金松也特意趕了回來,在志愿書上簽了名。雖然有著很多的不舍,張金松哽咽著向記者說到,“父親一輩子不吸煙不喝酒,為了這個家受苦受累,病成這樣還在忍耐,現(xiàn)在他有這個愿望,我們一定幫他完成!”
圖為張一云(左二)在病床上填寫志愿書。
天長好人: 無怨無悔,光明永留人間
有人說,你有一只手、兩只眼睛幫助別人,就會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幫助你。在得知李訓亮和張一云生病的消息后,全國公安系統(tǒng)愛民模范、天長市紅十字志愿服務總隊隊長李宏祥第一時間去醫(yī)院看望慰問,并多次組織愛心企業(yè)和網友捐款捐物。目前,李訓亮和張一云已經收到了愛心捐款達萬余元,醫(yī)院的醫(yī)生和護士也每日精心照料著,給了他們很多關心與溫暖。
“雖然我們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可是接下來的每一天,我們都會好好過!”病床上,他們向記者介紹說,去年9月,看到媒體報道的天長女孩虞秀芝志愿捐獻眼角膜的消息后,雖然歷經辛苦和疼痛,可是他們無怨無悔,也想為社會做點什么。
據(jù)了解,繼2012年9月天長女孩虞秀芝捐出眼角膜,成為該市捐獻角膜志愿者第一人之后,目前該市已有李訓亮、張一云和一名老師三位志愿者順利辦理了申請登記手續(xù)。受到兒子的感染,李訓亮的母親李永華也一再申請志愿捐獻角膜,“雖然我的視力下降了很多,我也想捐出我的眼角膜,像兒子一樣,把光明留給更多人。(汪啟湖 盧曉東)
(責任編輯:楊曉均)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