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12-03 08:22 | 來源:溫州日報 2013年11月26日 09版 | 查看:1531次
CFP供圖
近日,網(wǎng)上一則“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誣陷索賠”的帖文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22日,事發(fā)地的四川達州警方稱,受傷老太蔣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為屬于敲詐勒索,決定對其給予行政拘留7日的處罰。因蔣某某已滿70周歲,依法決定不予執(zhí)行。 (11月24日《深圳晚報》)
觀點一 放大“壞老太”,無助重拾道德
鄧海建
彭宇案一團霧水的時候,我們曾那樣異口同聲地咒罵“壞老太”;四川“訛人”事件真相未明的時候,我們還是那樣異口同聲地咒罵“壞老太”。好在這一回,是非基本板上釘釘,更是罵得其所。罵“壞老太”顯然比贊“好小孩”更有價值:一來,輿論放大這種風險,等于幫所有私利主義袖手旁觀打了個完美的圓場,自此以后,似乎不攙扶老人就是天經(jīng)地義;二來,如果想象力再豐富一些,以后當個純粹的看客也可以站上道德高地,可以在視而不見的同時居高臨下痛斥他人不義。
并非為這件事里的蔣老太說話,因為事實畢竟還未明。我想說的是,一是倒地的老人很多,即便當真“訛人”,恐怕也不在多數(shù),能否因為一個“壞老太”就拒絕救助所有亟待幫助的良善老人?二是法治或技術(shù)都在進步,能以證明清白的工具與制度越來越多,即便天下充斥著隔三差五的“壞老太”,對于起碼的道德責任而言,打個120或者“見義智為”總好過不管不問吧?一個“壞老太”,又能怎樣呢?它是概率上的尋常事,更是人世間最真實的圖景——既不會成為我們冷血的借口,更不會為斯文掃地的道德生態(tài)涂脂抹粉。
值得警惕的,倒是我們在“壞老太”事件上的熱情,哪里來的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哪里來的放大“壞老太”效應(yīng)的釋然?有一點是肯定的:放大“壞老太”之害,絕不是這個社會之福。
觀點二 訛人被拘,具有標志意義
苑廣闊
這幾天,全國各地記者絡(luò)繹不絕趕赴四川達州采訪雙方當事人,當然不僅僅是因為老太太“摔倒訛人”,而是因為當?shù)鼐綄咸推鋬鹤幼鞒龅男姓辛艉土P款的決定。按照“中國好人網(wǎng)”的創(chuàng)辦人、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談方的說法,借摔倒而敲詐勒索者被行政拘留,此前還從未發(fā)生過,達州開了全國先河。
警方對待這一事件的態(tài)度,不但讓那些借摔倒之名行訛詐之實的人有所忌憚,而且還是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是對社會良知的護佑,這是以法治來激勵善舉,以規(guī)則來傳遞文明,以懲戒來約束無德。達州警方這樣的態(tài)度與舉措,對類似以怨報德、恩將仇報者的無良行徑必然能夠起到很好的警示和震懾作用,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在達州的這起老太訛詐小學生案件中,那些目擊了事件真相并且積極為小學生作證的群眾,其行為也同樣令人欣慰和敬佩。正是周圍群眾這種鮮明的是非善惡觀,才讓訛詐者的企圖沒有得逞,這顯然也是對社會道德與良知的一種護佑,是對假丑惡的一種聲討與批判。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chǔ),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才可能得到重建。
觀點三 關(guān)注“摔倒”,不要忘記初衷
周暢 李鵬
還原事件真相、澄清是非曲直,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至關(guān)重要。從早些年的彭宇案、許云鶴案到此次達州事件,人們關(guān)注處理結(jié)果,都是希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者不受冤屈,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得到弘揚。
然而,在因為期待好人不受冤枉而執(zhí)著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的爭論中,“路見老人摔倒要不要出手相助”日益成了一個問題。
事實上,從彭宇案至今,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善行義舉不勝枚舉,一個又一個“最美”人物用他們的行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從未離我們遠去,而是時時處處存在于我們身邊。任何時候,在關(guān)注發(fā)生糾紛的“摔倒”個案時都不能忘記,“最美”遠比“誣賴”更多。
弘揚真善美需要懲戒假惡丑,而懲戒假惡丑也是為了保護真善美。但要防止我們在“摔倒”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出發(fā)的目的,需要全面、公正地看待支流與主流,不讓“善行被訛詐”一葉障目,防止“社會道德滑坡”謬論污染公眾心理,傷害社會的道德良心。
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危險。將心比心,當自己身處險境時,所有“該不該幫人”“會不會被誣陷”都會沒了懸念。如果在有人需要幫助之時過多地關(guān)注結(jié)果,甚至為“會不會被賴上”而糾結(jié),必然錯過最佳救援時機。
誠然,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不只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面對需要專業(yè)知識的救助對象時,如果自己不具備專業(yè)施救知識,不妨借助通信設(shè)備求助專業(yè)機構(gòu)。
觀點四 訛詐或冤枉,用法律說話
燕農(nóng)
四川達州“3兒童扶摔倒老太被指肇事”事件,隨著當?shù)毓矙C關(guān)因敲詐勒索給予蔣婆婆和兒子行政拘留、罰款等處罰,似乎已經(jīng)落定。然而,后續(xù)波瀾又起,據(jù)了解,蔣婆婆一家表示不服,將申請復議。蔣婆婆仍堅稱是被小孩撞倒,甚至賭咒:“如果說了假話,我全家死絕?!?/p>
通觀這一事件,可謂是道德訴求與法制途徑交叉演繹,小孩的家長從道德層面喊出冤屈;而今,蔣婆婆一家是道德牌與法制牌一并打出,既表示要申請復議,又加了一層厚厚的道德賭碼,不惜以“全家死絕”來換取信任與同情。
訴諸道德命題,確實能引發(fā)同情或譴責等。但該事件發(fā)展至今,顯然已不再是一個道德命題。在當?shù)厮痉ú块T介入調(diào)解、公安機關(guān)作出處罰,及蔣婆婆一家將申請復議之后,此事已步入了法律軌道。
一方面,當?shù)厮痉ā⒐矙C關(guān)介入調(diào)查、調(diào)解和處理;另一方面,此事涉及經(jīng)濟索賠與敲詐勒索的紛爭,按照當?shù)毓矙C關(guān)的裁定,構(gòu)成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所規(guī)制的敲詐勒索。換句話說,從事件演變的外在形式和內(nèi)在性質(zhì)看,它已構(gòu)成案件。因此,與其以悲情的道德賭碼做博弈,不如用事實和法律做武器。
這樣一起備受社會關(guān)注的“扶老人案”,廓清責任、還原真相,對匡扶社會正義具有積極的作用。這需要當?shù)赜嘘P(guān)部門深入調(diào)查,而法律援助機構(gòu)也不妨伸出援手,將所有問題收歸到法律框架中,給善與非善一個公正的裁定,給事件一個公平的交代。而一切試圖從道德層面獲得同情與支持的行為,不妨暫且擱淺,給法律讓路。
(責任編輯:楊曉均)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