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05-02 11:38 |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3年5月1日 第02版 | 查看:1950次
本報訊(記者 李見新)“作為志愿者,能在四百分之一到一萬分之一的成功率中找到配型成功的受捐獻者也是一種緣分,感覺做志愿者很有意義。”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孫振廷自豪地說。 孫振廷今年21歲,河南濮陽人,現(xiàn)為鄭州大學軟件學院2010級軟件工程專業(yè)的在校生,也是學校“微塵愛心社”公益組織的一員,長期致力于志愿服務工作。據(jù)介紹,上高中時他就想加入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庫,可是學習太忙,更重要的是年齡不夠,沒能如愿。上大學后,他持續(xù)關注捐獻事宜,去年專門到河南省血液中心,加入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庫。2012年年底,他接到通知,自己的造血干細胞與別人初配成功。 2013年4月25日,孫振廷進行了骨髓采集,從當天8點35分開始,持續(xù)了約5個小時。采集完成后,承載著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細胞立即被空運至蘇州救治患者。“只知道被捐獻者是江蘇蘇州人,也是‘90后’,還是家里的獨生子。”捐獻完造血干細胞后孫振廷說。 目前,孫振廷身體恢復良好,采集結(jié)束兩天后就返校上課。孫振廷的母親說:“不心疼孩子那是假的,可是想到受捐獻者能夠找到生的希望,也就愿意支持孩子。對方也是獨生子,挽救他其實也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責任編輯:曹子敏) |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