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人人妻人人爽,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粉嫩被粗大进进出出视频,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chinese性内射高清国产

熱心老人籌建捐遺志愿者協(xié)會(圖)

發(fā)布時間:2012-10-06 09:21 | 來源:江淮晨報 2012年9月5日 第A12版 | 查看:874次

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捐友會”,但他們希望影響更多的人

 
 
    從左到右依次是錢小林、許江安、馮春余、吳榮坤、單錫寶

  徐栩 高博 胡曉軍

  單錫寶和馮春余因為捐獻遺體和開設(shè)博客勸捐,先后成為新聞人物。

  在他們的感召下,近10名志同道合者結(jié)成“捐友會”。

  如今,捐友們又有了新想法——成立了“捐遺志愿者協(xié)會”,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影響更多人加入捐獻遺體的行列。

  昨天,安徽省紅十字眼角膜庫負責人屈志國說,2008年至2012年4年間,平均每年該庫接收的遺體捐贈及眼角膜捐贈不超過10例。而今年以來,在媒體關(guān)注和馮老等捐友們的努力下,平均每月就達到10例,最多的一個月是13例。

  2000年,家住蜀山新村的馮春余76歲。那年,他到安徽省紅十字會填寫了捐獻遺體表格。時隔兩年,家住陳村路附近的單錫寶填寫了同樣的表格。

  自此,兩位志同道合的老人走到了一起,他們一起宣傳捐獻遺體的益處,一起動員身邊的親友……

  馮春余和單錫寶捐遺和勸捐的行為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很多人受到他們的感召,加入了捐獻遺體的隊伍。漸漸地,兩個人的團隊壯大了,如今,已近10人。而且,這個團隊有了一個特別的名稱,叫“捐友會”。

  希望“捐友會”影響到更多人

   錢小林老人是“八一”廠的老職工,看了馮春余的事跡后,主動找到紅十字會,在遺體捐贈登記表上簽下了名字,并自此和馮老結(jié)緣?!拔矣X得,有愛心是一件幸福的事,馮老的事跡讓我深受感動?!卞X小林說。

  活躍在“捐友會”中的還有吳榮坤、許江安等人。

  吳榮坤住在郵電新村。2002年小區(qū)有位生前愿意去世后捐贈遺體的老人逝去,他在幫忙料理其后事時心生感觸,加上老伴是名醫(yī)生,他想開了:“不如去世后把遺體捐給醫(yī)院做科研,省得‘臨走’還麻煩孩子們?!?/P>

  許江安今年49歲,被馮老等人稱為“少壯派”,2009年簽了遺體捐贈遺囑,他說人來自自然,也應(yīng)該歸于自然。

  “捐友會”目前會員不多,但馮老和成員單老表示,既然自己的捐遺行為能夠帶動別人,那么通過“捐友會”這個大平臺,應(yīng)該能影響更多的人。

  捐遺夫婦發(fā)動10位老人捐遺

  馮老和單老以及許江安都開通了博客和微博,一方面通過網(wǎng)絡(luò)能聯(lián)系同道中人,另一方面能加大宣傳遺體捐贈和勸捐的力度。平時大家都堅持從身邊做起。

  從勸捐成果看,幾個人中成績最好的是吳榮坤老人,他先是說服了妻子,然后夫妻倆又一起發(fā)動親戚朋友,目前,已有10個人響應(yīng),簽訂了捐贈遺體遺囑。

  “捐友會”成員感嘆勸捐艱難

  從入土為安到火葬,我國的殯葬改革邁出了一大步。但生前就立遺囑說死后捐遺,很多人還是無法接受的。錢老就遇上了這樣的尷尬。

  錢老為了宣傳捐遺,自制了很多材料在小區(qū)中張貼,大家知道了他捐遺的事后,都夸他做得好,可他沒想到,當自己宣傳大家去捐遺時,夸他的人都改變了口氣,說不愿意。

  甚至有幾個老人開始主動表達了捐遺的意愿,后來也都不了了之。錢老說很遺憾,但能理解。

  “總之,我們感覺勸捐不容易,很多人還是老觀念,希望入土為安?!薄熬栌褧钡某蓡T告訴記者,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不能下葬懷有恐懼感。而且即使自己想通了,家人的那關(guān)也很難過。

  許江安說,一說到捐獻遺體,有些人就問“有什么好處”,還有些人甚至擔心“遺體會被人拿來牟利”。

  勸捐阻力重重,但錢老勸捐很有一套。他建立了自己的網(wǎng)絡(luò)平臺,他宣傳的主題更宏大,叫“愛心文化建設(shè)”。他認為,只要有愛心,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馮老和他一樣,他倆大半輩子都沒碰過電腦,為了捐遺事業(yè),戴上老花鏡,從頭開始學起。

  馮老說,“捐友會”成員目前正在籌備創(chuàng)建一個捐遺志愿者協(xié)會,以方便有志于捐遺的人找到“組織”,也方便大家在一起交流,擴大宣傳聲勢。“眼下的‘捐友會’相當于一個臨時過渡組織。”

  他們期望,捐遺志愿者協(xié)會能夠促進很多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比如,通過這個平臺,能和有意愿捐遺的市民進行交流;對生病、家庭困難的捐友實施關(guān)愛。

  捐遺現(xiàn)狀好轉(zhuǎn)形勢依然嚴峻

  昨天,安徽省紅十字眼角膜庫負責人屈志國說,2008年至2012年4年間,平均每年該庫接收的遺體捐贈及眼角膜捐贈不超過10例。而今年以來,在媒體關(guān)注和馮老等捐友們的努力下,平均每月就達到10例,最多的一個月是13例。

  據(jù)屈志國介紹,一般來說,只要愿意捐贈遺體,就都愿意捐贈眼角膜?!耙粋€眼角膜最多可以用于2名患者,也就是說,每個月能有20個人重見光明?!?屈志國表示,盡管這是個巨大的進步,但現(xiàn)實情況很嚴峻,全國有400萬人需要做眼角膜移植,但每年只有4000人能夠做手術(shù)。

  眼角膜的供需差距都如此大,其他器官的供需情況可想而知。屈志國希望能夠有更多人關(guān)注捐遺。

  本報記者 徐栩/文 高博/圖

  通訊員 胡曉軍

  總之,我們感覺勸捐不容易,很多人還是老觀念,希望入土為安。

  ——“捐友會”的成員告訴記者,相當一部分人對自己不能下葬懷有恐懼感。而且即使自己想通了,家人的那關(guān)也很難過。

  數(shù)據(jù)

  2008年至2012年4年間,平均每年該庫接收的遺體捐贈及眼角膜捐贈不超過10例。而今年以來,在媒體關(guān)注和馮老等捐友們的努力下,平均每月就達到10例,最多的一個月是13例。

(責任編輯:曹子敏)

用戶名:驗證碼:點擊我更換圖片                *如果看不清驗證碼,請點擊驗證碼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