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03-25 09:38 | 來源:長城網(wǎng) 2011-12-20 14:35 | 查看:2061次
【專題】溫暖2011——那些人 那些事
推薦理由
85歲的王文彬是秦皇島市昌黎縣汪上村的一名普通農(nóng)民,從63年前親手埋葬烈士的那天起,他便開始默默履行那個沉甸甸的承諾:照看好烈士墓。在半個多世紀(jì)的光陰里,他像珍愛生命一樣守護著烈士們的忠骨。他對烈士的深情感動了身邊的村民,從1949年至今,汪上村村委會班子換了10屆,小學(xué)校長換了7任,祭奠烈士的活動從未間斷。
事跡回放
親手埋葬23位烈士
寒風(fēng)凜冽,85歲的王文彬老人又一次站在村邊的烈士墓碑旁,凝望著靜臥在后面的烈士墓,透過63年漫長歲月與潮濕土壤,他還深深記得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想著那些年輕的生命,想想今天富足的生活,老人再次熱淚盈眶。
據(jù)汪文彬回憶,1948年6月24日,華北野戰(zhàn)軍第四旅奉命攻打昌黎城后封臺火車站,后勤部和衛(wèi)生所駐扎在汪上村。戰(zhàn)斗打響后,村民們有的為解放軍帶路,有的幫助運送傷員。給前線送飯的王文彬還承擔(dān)著埋葬犧牲官兵遺體的任務(wù)。那場戰(zhàn)斗中,有23名官兵犧牲,是王文彬和鄉(xiāng)親們捐出自家板柜,含淚埋葬了這些年輕的親人,并在每座墓前的木牌上刻下了烈士的姓名。
63年堅守烈士忠骨
“把烈士的墓地照看好?!边@是部隊首長的囑托?!傲沂總儧]有等到過好日子的這一天,他們的死是為了我們窮苦人。”接過這份沉甸甸的囑托,王文彬自覺地擔(dān)負起了一種使命,經(jīng)常會到村東的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給烈士墓培土、拔草。半個多世紀(jì)以來,烈士的墓地始終保存完好。
村民們說,“烈士墓在王文彬的心目中勝過他家的祖墳?!鄙蟼€世紀(jì)50年代末和“文革”期間,村里曾兩次啟動平墳,都因王文彬的阻攔而作罷。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雨水較多,擔(dān)心處在低洼地帶的兩座烈士墓會被水淹沒,在村里的組織下,王文彬和村民在齊腰深的水中忙了一天,冒雨將墳順利遷到高處。
為烈士立碑修墓,是王文彬一生的心愿。2006年,他和村里的老哥兒幾個多次到縣鄉(xiāng)民政部門奔走呼吁。2009年清明前夕,終于如愿以償。如今的烈士墓,高大雄偉的墓碑上銘刻著戰(zhàn)役經(jīng)過和烈士們的事跡,幾百棵白楊樹正日夜陪伴著烈士們的英靈。
護墓深情感動村民
給上學(xué)的孩子們講述英烈的故事,給村民們講述英烈的故事,給膝下的兒孫們講述英烈的故事。半個多世紀(jì)里,王文彬的講述沒有停止過。汪上村62歲的村支書郭五零說,自己就是從小聽著王文彬的講述,知道了烈士墓的由來,自己38歲的兒子、12歲的孫女,也都是在這樣的聆聽中長大。
王文彬?qū)α沂康纳钋楦袆又磉吤恳晃淮迕?,?949年到今天,汪上村村委會班子換了10屆,小學(xué)校長換了7任,祭奠烈士的活動卻從未間斷,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有數(shù)以千計的村民和學(xué)生來墓地祭掃、獻花。如今在汪上村,村民們乘涼聊天時,最愛講、最愛聽的還是63年前的那場戰(zhàn)斗和那些烈士們的故事,村里的小青年打架了,家長便帶著他們來到烈士墓地,用烈士的事跡教育他們。
青山不語,大地?zé)o聲。守護烈士忠骨半個多世紀(jì)的王文彬老人已經(jīng)85歲高齡。這位傾注畢生精力守護烈士忠骨的老人還有一樁心事。王文彬說,1948年部隊撤離前曾留下一份烈士名單,如今卻已不知去向。為了核實每一位烈士的姓名、年齡、籍貫,他和村民們還在奔走、尋找。
報道影響
本報對王文彬63年守護烈士忠骨的事跡進行報道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感動了無數(shù)讀者。今年5月,王文彬被省文明辦評選為河北省第三屆道德模范,榮獲全省“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稱號,并被推薦為“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今年8月,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中,王文彬從全國317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當(dāng)選“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成為全國54位道德模范之一。
燕趙都市網(wǎng)網(wǎng)友:王文彬等道德模范的事跡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秦皇島市民王先生:是他們,用寬廣的心胸,標(biāo)定了人間的公平;是他們,經(jīng)歷困苦信守承諾,顯示了中華文明代代傳承的善良天性!
河北網(wǎng)友逍遙:多報道一下這樣的人和事,讓我們的靈魂在今天的鋼筋混凝土中得到升華。
(責(zé)任編輯:曹子敏)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