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12-13 07:48 | 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2011-12-08 | 查看:1399次
她們大多是退休老人,平均年齡已達60歲,6年來默默無聞做著不起眼的好事
12月4日,星期日,15時30分,衡水市休閑廣場上8位年邁的身影“如期而至”:她們一手拿著竹質長夾,一手拎著大號塑料袋,低頭彎腰、走走停停,大到廢水瓶、小到煙頭,都逐一被夾起,統(tǒng)統(tǒng)收歸到塑料袋里。這是衡水“八大媽”又開始義務撿垃圾了。她們大多是退休老人,年齡最小的45歲,最大的75歲。每周日撿垃圾的約定,已被她們堅持了6年。
約定撿垃圾,堅持6年
“2005年的時候,各地都在評選文明城市。可是走到我們衡水的大街上,發(fā)現(xiàn)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的現(xiàn)象還是很多。我們8個老姐妹一合計,去街上撿垃圾吧!”“八大媽”成員之一、也是該愛心小組的組織者,73歲的張景月老人說。當年7月1日,她和7個老姐妹路三鳳、尹淑敏、金麗娟、支淑欽、李秀女、李俊香、王淑賢一起,自發(fā)組織了一個撿垃圾愛心小組。
衡水市休閑廣場是人流較多的地方?!叭艘欢?,隨手扔垃圾的就多了,塑料袋、冰糕包裝紙、紙盒子、煙頭、果皮,到處都有。”“八大媽”成員之一、65歲的路三鳳老人告訴記者,愛心小組成立后,大家都覺得應該從人最多的地方著手,于是休閑廣場成了她們撿垃圾的“主戰(zhàn)場”,夏天每周兩次,冬天每周一次。
記者了解到,從2005年開始,每個周日下午她們堅持義務撿垃圾,寒來暑往,從未間斷。經(jīng)過“八大媽”的努力,作為“主戰(zhàn)場”的休閑廣場,垃圾比以前大大減少了。
默默做好事,平淡是真
“八大媽”都是熱心腸,這6年來,她們除了在街上撿垃圾搞衛(wèi)生,還經(jīng)常為困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不久前,來自河南的一個小伙子因燒傷嚴重住進了衡水的一家醫(yī)院。在街上義務撿垃圾的張景月老人聽說后,回家途中經(jīng)過那家醫(yī)院,就去看了看那個小伙子。在寬慰他后,老人給小伙子的家人放下200元錢。家人感激萬分,問起老人名字,老人卻不肯留下。
2005年,衡水婦聯(lián)組織為殘疾兒童織毛衣,“八大媽”領來了毛線,她們怕老眼昏花織不好,就湊錢把毛線拿到專門的毛衣店加工,然后再捐贈給殘疾孩子們。
2006年,她們撿垃圾時又聊起這些殘疾孩子們,心里十分難過,便又出錢資助了幾名殘疾兒童,這一資助就是3年?!拔覀円灿洸磺蹇偣簿柚硕嗌馘X。我們也有孫子孫女,想出點薄力讓這些殘疾孩子過得好點?!?2歲的尹淑敏老人說。
2009年,她們聽說附近一個小區(qū)有位男士得了腎病,該小區(qū)正號召大家捐錢。幾個人聽說后趕了過去,每人捐了200元。“這樣的事多了,有的時候幫過就忘了,也不在腦子里‘掛號’。”支淑欽老人說,我們都是普通人,見到困難能幫一點就幫一點,“助人為樂,見難相助,其實不需要想太多,自己覺得快樂就行了?!薄?記者 龔正龍 見習記者 邢杰冉)
(責任編輯:肖悅)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