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03-14 00:02 | 來源:天山網 2011年02月28日 12:08:22 | 查看:1447次
張荷素
張荷素,女,漢族,48歲,中共黨員,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福??h信訪局局長。
2004年,居住在縣糖廠的帕某帶著7歲的兒子來上訪,反映其丈夫去世后,留下三個孩子,自己患病下崗在家,生活非常困難,無力承擔孩子的上學費用。了解情況后,張荷素二話沒說,從自己的包里拿出了200元錢,又協調帕某所在的居委會為其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從此,每逢開學時,張荷素總要提前為帕某的兒子巴克爾送去學費,巴克爾也把張荷素當成了自己可親可敬的漢族媽媽。
居住在福??h解特阿熱勒鄉(xiāng)阿勒瑪巴克村的小張濤不會忘記,是他的“張媽媽”為他解決了城鎮(zhèn)戶口的問題,幫助他們全家擺脫了貧困。那是2000年4月的一天,張濤的母親來到信訪局,流著眼淚講述了他們全家的情況,她的丈夫是個殘疾人,全家就靠她務農來維持生活,她一心想讓品學兼優(yōu)的兒子到縣城上學,卻無力支付高額的借讀費,希望信訪局能夠協調解決。聽完張濤母親的講述,張荷素當場決定由自己來承擔辦理城鎮(zhèn)戶口的所有費用和學雜費,并把張濤的戶口遷到了自家的戶口本上。后來的日子,每逢春季播種的時節(jié),張荷素都要到鄉(xiāng)里為張濤全家擔保貸款,幾年下來,為其擔保貸款達1萬余元,就是這1萬余元的貸款幫助張濤家度過了難關,并擺脫了貧困。
2003年5月,縣城郊區(qū)有30余戶居民上訪反映至今仍然喝著不衛(wèi)生的井水,他們曾經向有關部門多次反映,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此事得到了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安排張荷素立即來到飲用地下井水的居民區(qū),經過實地察看,她向縣領導進行了匯報,在縣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縣委領導批示采取縣上支持一點,自來水公司幫一點,片區(qū)居民籌一點“三個一點”的辦法,解決城郊居民安裝自來水的問題。就在自來水公司準備動工時,片區(qū)居民所籌的資金還是不夠,她趕到現場了解到這些居民大都是下崗職工,還有部分是基耕隊的農民,生活異常拮據,無力承擔安裝自來水的費用。張荷素又主動與縣自來水公司協商:對個別特困戶的安裝費用進行適當減免,對部分人員實行分期付款的方式。9月6日,當一股清澈的自來水流到居民的灶臺前時,一位白發(fā)老大爺拉著張荷素的手激動地說:“還是共產黨好,我們衷心感謝黨和政府培養(yǎng)出了像你這樣的好干部”。
2005年7月的一天,齊干吉迭鄉(xiāng)中學幾十名哈薩克族學生因飲用了不衛(wèi)生的水,群體性出現腹泄、抽搐。情緒激動的家長集體到信訪局上訪,這是事關全縣穩(wěn)定、民族團結的大事件。張荷素當即與縣教育局的負責人一同將這些孩子送進了縣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縣委、政府立即召開協調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第二天早上張荷素簡單地為女兒做好早餐就匆匆忙忙趕到醫(yī)院。就這樣整整三天,她白天在學生家長中間做工作,晚上守候在醫(yī)院病床邊幫助護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所有的孩子都痊愈出院了,張荷素才終于松了口氣。
了解張荷素的人都說,張局長做信訪工作有股春風化雨般的力量。熟悉她的人都明白,這力量來源于一名黨員對群眾的濃濃真情;這力量來源于一名信訪干部對工作的高度負責;這力量來源于一位女性無私博大的母愛。在信訪崗位工作的二千多個日日夜夜,她記不清自己接待了多少批來訪群眾,辦理了多少件信訪案件,也記不清耽擱了多少次睡眠,犧牲了多少個節(jié)假日。她只記得,古麗大姐的醫(yī)療費還沒有解決,李大哥的養(yǎng)老統籌還沒交齊,劉大爺的胃病還沒有治好……一樁樁,一件件,一個個,總是讓她牽腸掛肚、夜不能寐!作為一名單身母親,她始終愧對自己的女兒,這么多年了,她常常是將女兒一人扔在家中,吃飯更是有了這頓不知下頓在哪,方便面就成了女兒的主要食品,有時到單位同事家蹭一頓飯。但她并沒有后悔自己從事了信訪工作,相反,她卻為此感到自豪。
稿源:新疆文明網
(責任編輯:吳雄)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