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8-11-04 08:00 | 來源:陜西日報 | 查看:2778次
在北京殘奧會舉行的日子里,咸陽市乃至省內外諸多失聰兒童(聾啞人)的家長們,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了一位普通女性的身上,她叫張溫靜,現(xiàn)為咸陽語言康復學校校長。
十多年間,她用一顆母愛之心,不僅讓自己失聰?shù)膬鹤娱_口說話上了大學,更是喚醒了眾多失聰兒童走出“無聲界”。
18年前,原在鐵路系統(tǒng)工作的張溫靜,與眾多不幸的家庭一樣,承受著一個做母親難以承受的悲哀和痛苦,她那聰明伶俐已兩歲的兒子小朱江,被醫(yī)院確診為藥物中毒,引起雙耳聽覺神經壞死,屬極重度耳聾。
在絕望中,當她了解到七八歲以下的聾啞兒如能戴上助聽器,再進行科學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很有可能恢復聽覺功能和語言功能。
1994年秋,張溫靜經過大量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和對兒子持之以恒的康復訓練,心中的一個夙愿終于得以實現(xiàn),她的兒子朱江通過入學考試,與同齡的健康孩子一樣,跨入了小學的大門,走進了學堂。很快,張溫靜教會聾啞兒子開口說話能上學的事兒傳開了。最初,僅有一兩位失聰兒童的家長上門求助,請求收下孩子教會說話。于是,她二話不說,將自己居住的兩間房屋當作教室,開始既當老師又當媽的語言培訓。后來,慕名而來的家長越來越多,這讓從事單位統(tǒng)計工作的她有些應接不暇,正常工作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當她走訪農村了解到諸多失聰兒童家長仍很無知,耽誤了孩子最佳康復訓練期的情況時;當她得知聾啞人群絕大多數(shù)為農村貧困地區(qū)的現(xiàn)狀時;當她
看到失聰兒童家長下跪時那滿臉懇求的表情時,她在心中便萌發(fā)了一個自費創(chuàng)辦聾啞學校的宏偉藍圖。從此,張溫靜走上了一條喚醒失聰兒童走出“無聲世界”的愛心、艱辛、信心之路。
為專心致志辦好學,她決定辭職下崗。1997年3月,張溫靜通過與家人和親朋好友東借西湊,籌措到2萬元資金購置必要教具和生活用具,經咸陽市殘聯(lián)批準,一所寄托著張溫靜無限衷情和眾多聾兒家長殷切希望的簡易學校——咸陽市殘聯(lián)聾兒聽力語訓部正式掛牌開學了(現(xiàn)已更名為咸陽語言康復學校)。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1年來,這所民辦聾啞康復學校,已使來自省內外的150名聾兒康復,其中,有85%的康復聾兒進入小學或幼兒園就讀。同時,培養(yǎng)出一支有資質、有能力的專業(yè)教師隊伍。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兒子朱江已于2007年考入咸陽師范學院藝術系,其書畫作品曾在2002年北京殘奧繪畫展上獲得金獎,他還被特聘為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畫家雜志社專業(yè)畫家。
作為擁有36名教職員工的一校之長張溫靜,更是獲得諸多榮譽和光環(huán)。她先后在國內發(fā)表專業(yè)論文8篇,其中《聾兒聽力語言教育與展望》論文在2005年度全國醫(yī)學新技術成果(論文)評選活動中榮獲
一等獎。2002年該校被授予“全省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2006年又被咸陽市教育局評為“特殊教育先進集體”,她本人還入選了咸陽市魅力市民提名。
9月16日,在北京殘奧會正如火如荼舉行時,面對記者的采訪,張溫靜感慨地說:“十年來,最對不起的人就是一直跟隨她的那些老師們。因為,老師的工資并非財政開支,全靠學生學費支出,而每個
學生每月包吃住僅收300元,貧困學生只收200元,個別特殊家庭的孩子還給予免費。十年來,學校因租賃房費及校舍環(huán)境問題,先后搬遷6次之多。聾兒康復訓練僅憑愛心是不夠的,還需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否則就把學校辦成托兒所了,誤人子弟啊。”
令她欣慰的是,國家和省、市殘聯(lián)及各級政府給予了很多關心和愛護,得到了許多慈善機構的認可和支持。特別是臺灣PSA華科慈善事業(yè)群基金會,曾連續(xù)兩年為該校貧困家庭聾兒提供助聽器達6臺。
?。ㄘ熑尉庉嫞糊埗啪辏?/P>
發(fā)表評論
網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