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3-22 20:50 | 來源:陜西文明網(wǎng) 2023-02-28 | 查看:292次
張新停對量具進行手工研磨操作。 (記者 郝鐘毓 攝)
■記者 劉雪妮
黨的二十大代表、第一批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三秦工匠、陜西省首席技師……諸多光環(huán)加身的鉗工高級技師張新停,是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下屬西北工業(yè)集團的名人。
“張師傅這能人,越來越忙了?。 背醮簳r節(jié),記者來到張新停所在的西北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試制分廠,進門登記時門衛(wèi)汪師傅打趣地說道。50歲的張新停搓著手笑笑,展露出技術人員身上特有的那股踏實嚴謹和不善言談。
精益求精 他用蛋殼練出絕活
“鉗工的活要干好,一個是經(jīng)驗積累,一個就是手上的功夫要硬?!睉阎非髽O致的匠心,張新停30年如一日在鉗工臺上不斷突破自我,用一手硬技術說話,把自己打磨成了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的“傳奇”。
張新停所在的企業(yè)主要研制生產(chǎn)多種型號的彈藥?!拔业墓ぷ骶褪侵谱鞲呔葴y量工具,檢測彈藥各個零部件的精密度,確保這些彈藥達到設計要求,實現(xiàn)精準打擊。通俗說就是給彈藥把關?!?/p>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給彈藥把關,可不是那么簡單。
在張新停的世界里,計量單位沒有毫米,只有千分之一毫米,相當于一根頭發(fā)絲的六十分之一。這樣的精度,甚至連數(shù)控機床都無法達到?!昂芏嗖考`差只有千分之幾毫米,我們拿來處理的時候只能手工打磨。打磨得不夠不符合標準;打磨過了咬合不能嚴絲合縫,這個件就廢了?!睆埿峦R贿吤钜贿厡τ浾哒f。
為了掌握對極限距離的把控,張新停硬是用雞蛋練出了一手絕活。要檢測一種鎢合金材料內(nèi)部成分分布,需要在材料上鉆直徑0.4-2毫米不一的孔洞。一直以來,這項工作都是在北京一家單位完成,加工費、運費給企業(yè)增加了不少開支不說,生產(chǎn)周期也相應拉長。2004年前后,企業(yè)領導把這個工作交給了張新停。
“鎢合金材料比較貴重,加工過程中呈脆性,和雞蛋殼比較像。為了節(jié)約材料,當時就拿雞蛋來模擬練習。”無數(shù)個日夜的練習,用掉3000多個雞蛋后,從最初的一碰就碎,到最終能在蛋殼上打出直徑0.4毫米、深8毫米的平底深孔,張新停終于掌握了“雞蛋鉆孔膜不破”這個絕活兒,成功解決了在普通鉆床上給高硬度鎢合金鉆出0.4毫米平底深孔的技術難題。
極致匠心,成就傳奇。從業(yè)31年來,張新停共完成科研產(chǎn)品、科研試制工裝和各類工裝測量工具1.5萬余項,完成企業(yè)重點工裝量具項目2000余項,完成經(jīng)濟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100余項,其中合膛規(guī)、炮管維修工裝等已獲得國家專利。
帶徒傳藝 技術傳承才有價值
“一個人的技術再好,也只能貢獻30來年。帶出一個好徒弟,就等于我的工作時間延長了一倍;帶出一個好團隊,就是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懷著這樣的信念,2013年8月,張新停工作室掛牌成立,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年輕人。
現(xiàn)在,工作室已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為張新停技能大師工作室。這是他不斷打磨匠心的地方,也是他帶徒傳藝的所在地。
通過這個平臺,張新停帶領團隊瞄準科研和生產(chǎn)的“疑難雜癥”進行攻關,用項目帶動工作室“轉(zhuǎn)起來”。9年多來,從這個工作室走出全國技術能手1名,陜西省技術能手7名,陜西國防科技工業(yè)技術能手4名,中國兵器首席技師1名,中國兵器關鍵技能帶頭人1名,高級工程師4名,高級技師6名。工作室共完成難題攻關110余項,取得經(jīng)濟創(chuàng)新成果77項。其中,3項獲國家專利,3項獲“陜西省職工優(yōu)秀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銅獎”,創(chuàng)造效益2800萬元。
“跟著我?guī)煾父苫?,能干多好就往多好去干。設計的誤差標準是千分之八毫米,師父定的可能就是千分之四毫米。他心里有一個自己的標準。”今年39歲的安會軍是張新停的徒弟,也是陜西省技術能手、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現(xiàn)在,帶徒弟是張新停的重要工作之一。當年被自己師傅“傳幫帶”帶出來的他,教徒弟亦是毫無保留。他的想法很樸素:“我會的技術只有傳承下來,才能發(fā)揮價值。徒弟技術好,解決了難題,我這個師父臉上也有光?!?/p>
不改初心 鉗工崗位更適合我
離工作室大門最近的第一張鉗工臺是張新停的工作臺。1992年,20歲生日當天,張新停就在這里開啟了自己的技術工人生涯。30多年來,他的工位不曾變過,他的初心也不曾改過。
當年班上44名同學同時畢業(yè)分配進廠,現(xiàn)在只有他還依然堅守在鉗工崗位上?!安还艿玫搅硕嗌贅s譽,我就是一名一線工人,鉗工這個崗位更適合我,也更能發(fā)揮咱的優(yōu)勢?!睆埿峦Uf。
張新停的執(zhí)著堅守,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不無關系。當年,父親響應國家號召,從銀行到工廠,成了一名鉗工。一身永遠沾滿油污的車工工裝,是父親留給他最深刻的印象。“那是父親那一輩人為國防事業(yè)甘于奉獻的寫照。”
“活兒上見人品”,這是采訪中張新停多次提到的一句話?!澳茉阢Q工這個崗位上干很長時間、干出成績的,都是性格沉穩(wěn),有耐心能堅持的人。很多老師傅默默無聞地干活,從來不計較什么,但做出來的東西和人品很匹配,這是我一直學習的地方?!?/p>
“跟著師父十多年,感覺他一直沒變。”安會軍告訴記者:“2020年師父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頭天參加完表彰會,第二天一早就來工作室干活。不管是業(yè)務上,還是為人處事,他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標桿。就像師父說的,技術多練習總會提高,但品行比技術更重要?!?/p>
從普通工人到大國工匠,從普通黨員到黨的二十大代表,在張新停看來,一路成長是黨和國家對自己的肯定、對技能人才和產(chǎn)業(yè)工人的重視?!八袠s譽是激勵也是壓力,我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要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激勵年輕人,把個人的工作成長和國家的發(fā)展強大結合起來,在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