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09-01 16:40 | 來源:廣州文明網(wǎng) 2022-04-08 | 查看:797次
雕龍栩栩,守心不易。從初入行到工藝精湛,他在摸索和實踐中提升自己。精益求精的張偉潮,憑借精心設計的龍頭,將廣州傳統(tǒng)龍舟文化帶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好人簡介
張偉潮,青年龍頭雕刻師,是廣州為數(shù)不多的手工龍頭制作者之一。為了傳承龍舟文化,2009年,張偉潮辭掉職校導師的工作,創(chuàng)業(yè)制作龍舟相關產(chǎn)品。2017年底,他將工作室搬進黃埔世賢張公祠東襯祠青錢別墅,命名為潮匯龍船創(chuàng)藝工作室。在這里,他制作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龍頭作品。
潛心傳承龍舟文化,2019年,張偉潮登上黃埔區(qū)宣傳片《黃埔之約》。2021年端午節(jié),張偉潮參加中央電視臺《端午好時節(jié)》節(jié)目,讓全國人民了解廣州的端午傳統(tǒng)文化。張偉潮被評為2021年8月“廣州好人”。
張偉潮
辭去教職工作,潛心錘煉雕刻技藝
在廣州,龍船競渡傳統(tǒng)已有千年歷史。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保護和傳承龍舟文化的主力,讓這一文化不斷延綿傳承。張偉潮就是其中一員。
沿著黃埔下沙魚塘拐進一條小巷,來到古色古香的世賢張公祠,這里就是張偉潮的雕刻工作室。廳內(nèi)架設著新做好的龍頭模型,龍頭雙眼圓睜,須髯飄逸。庭院里,擺放著鑿子、銼子、刻刀等數(shù)百種木刻工具。
“記憶中,每逢端午節(jié),我們村都要舉辦賽龍舟,一條小船、一支隊伍、一股齊心協(xié)力的干勁深深感染了我。父親曾經(jīng)是一名龍頭制作工匠,我也很喜歡雕刻。”張偉潮介紹,10歲左右,他就做出了第一個龍舟模型。到了初三,他的雕工技藝越發(fā)成熟。這時,開始有人上門找他購買龍舟模型。
2010年端午節(jié)前一個月,他接到一張棘手的訂單——海珠區(qū)侖頭村急需3個新龍頭。一個月時間要趕制3個龍頭,張偉潮心里沒底?!褒堫^是一條村的重要標志,他們信任我,我無論如何都要做出來。”張偉潮一頭扎在家中日夜趕工,最終用半個多月時間交出3個精美龍頭。張偉潮回憶,當時消息傳開,很多人聞訊趕來圍觀,“他們都很驚訝,做龍舟模型的我竟然真的做出了3個龍頭?!?/p>
此后,張偉潮成了聲名遠播的行業(yè)新星,訂單紛至沓來。張偉潮雕刻的龍頭有多受歡迎?“在學校時,制作龍舟賺到的錢已經(jīng)能滿足我上學的費用了。”張偉潮回答。2009年,教職工作和雕刻事業(yè)難以兼顧,他決定辭職創(chuàng)業(yè),潛心錘煉雕刻技藝。同年,他正式成立個人工作室,全心全意進入龍舟雕刻行業(yè)。
張偉潮(右)指導徒弟制作龍舟模型。
融入歷史元素,共享龍舟文化韻味
龍頭和龍尾被尊為龍舟的“靈魂”,是可拆卸的獨立部件,常年放在祠堂供奉,端午前才會“請”出來放到龍舟上。張偉潮認為,龍頭龍尾的細節(jié)透露的是村里的文化,傳承的是村子的歷史。不同地方的文化不同,龍頭的用途不同,其配色、設計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像東莞地區(qū),龍頭會偏大,粗線條;而廣州這邊,龍頭比較小。競技用的龍頭,更加威風;巡游的龍頭則會偏溫和,隱約透出笑意?!?/p>
“以前沒有專業(yè)的師傅做龍頭,只能在自己村或附近找木工好手。當時注重傳統(tǒng)文化,做龍頭都會融入村子的歷史文化元素,大小、設計風格各不相同。細節(jié)里都是故事,這些才是龍頭的文化韻味,但大都慢慢流失了?!睆垈コ辈幌胍嗖揭嘹呑鰪椭破?,而是希望致力于結合本土文化,精心設計獨一無二的龍頭,重現(xiàn)龍頭神韻。
每次收到訂單,張偉潮會用很長的時間調(diào)研、設計,與當?shù)氐拇迕駵贤??!耙粋€龍頭能用百八十年,對一個村子來說,做龍頭是件很隆重的事。一件有故事的物件,是否會更加珍貴?大家使用起來是否會更加珍惜,更希望流傳給下一代?我們做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和精神的傳承?!睆垈コ闭f。目前,張偉潮的龍舟龍頭龍尾制作技藝已經(jīng)成功申報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诒?、手藝好,來找張偉潮制作龍頭龍尾的人絡繹不絕。這兩年,他的訂單排得滿滿當當。
組建龍舟隊伍
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精彩
傳承和傳播龍舟文化,不能僅靠一個人埋頭雕龍頭,還要帶動身邊每一個人參與。2006年,熱愛龍舟文化的張偉潮通過網(wǎng)絡集合了一批龍舟文化愛好者,建立聊天群交流。2010年,他和龍舟愛好者成立了龍舟文化保育組織。隨著熱愛龍舟文化的人越來越多,2013年,該組織發(fā)展成為廣州首個官方認證的民間龍船組織,并更名為廣州市龍舟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
促進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龍舟隊,吸引了無數(shù)喜歡龍舟的業(yè)余選手參與,體驗龍舟競賽的魅力。張偉潮表示,現(xiàn)在劃龍舟不再只是村與村之間的交流活動,以公司、高校為單位的龍舟隊層出不窮。在張偉潮的帶領下,促進會的龍舟隊從2010年開始陸續(xù)參加一些小型龍舟賽。
挖掘老龍故事
傳授新徒守護非遺
除了制作龍頭,張偉潮還有一項工作,就是收集老龍頭,發(fā)掘老龍頭背后的故事?!拔覀円恢毖芯窟@方面的故事和不同村落的歷史,將文化內(nèi)涵融入每一個龍頭,讓龍頭成為一個村的代表。”
“我們村里有一個有60多年歷史的龍頭,它是老一輩工匠制作的。雖然這個老龍頭的制作技藝稱不上很精湛,但我覺得它代表著我們的傳承精神?!苯辏瑥垈コ标懤m(xù)收了幾個徒弟,有的是本地玩龍舟的人,有的是從外地過來學藝的?!胺沁z傳承人是進行文化保育的重要措施?!睆垈コ狈Q,以往不少傳統(tǒng)手藝流失,是因為工藝大師吝于傳授手藝,怕徒弟學成后另起爐灶。但有了非遺傳承人的官方認證,既是對手藝人的保護,也令手藝人有責任和義務招收徒弟,傳授技藝?!巴降芙痰煤?,師傅也添光。”傳道授業(yè)中,張偉潮從來都是毫無保留。
創(chuàng)新不止于制作技藝,也在于傳播方式。近年,張偉潮通過直播方式,向網(wǎng)友講解龍頭龍尾雕刻技藝?!皼]有創(chuàng)新,端午節(jié)龍舟就沒有展示平臺?!睆垈コ闭f,這兩年難覓“龍船景”,他和徒弟帶著各類龍舟產(chǎn)品參加各大公園和商場的龍舟展示活動,積極推廣龍舟文化。(信息時報)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