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09-21 09:20 | 來源:今日話題 第4021期 2017-09-20 | 查看:887次
導語:最近,合肥稅務部門聲稱,單位向職工發(fā)放的月餅,也需要按照價值繳納個人所得稅。在個稅改革方案遲遲不見蹤影的情況下,這樣的“老新聞”不斷出來刷臉,讓人觀感不太好。
要點速讀
月餅是否免稅,其實不應該聽稅務部門的
幾乎每年快到中秋時,各地的稅務部門都要出來重申一下:單位發(fā)的月餅,也要繳納個稅。今年出來表態(tài)的是合肥稅務部門,他們認為,只有發(fā)放的“月餅+工資”價值總額在減去“三險一金”之后不到3500元,才可免稅。
月餅價格虛高,且實際價值很難衡量,算作收入在操作中也不現(xiàn)實
稅務部門給出的依據(jù),往往是《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第十條規(guī)定:個人取得的應納稅所得,包括現(xiàn)金、實物和有價證券,所得為實物的,應當按照取得的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無憑證的實物或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由主管稅務機關參照當?shù)氐氖袌鰞r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
但是,在《個人所得稅法》關于“免納個人所得稅”的10項所得中,第4項為“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單位給職工發(fā)月餅是非常正常的福利行為,按理說應該免除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于這種看法,稅務部門也有說辭,他們曾搬出過1998年出臺的國稅發(fā)(1998)155號文件,這個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三種收入不屬于免稅的福利費范圍,其中包括“從福利費和工會經(jīng)營費中支付給本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或補助”。而月餅,被認為滿足這樣的條件,所以不可以免除,還是要繳納個稅。
且不談這份所謂文件是1998年出臺的,已經(jīng)過時,單談法律效力,也存在問題。按照《立法法》的規(guī)定,稅收屬于人大權力,釋法的權力也在全國人大,而不在稅務部門,更不在稅務官員。
盡管法律解釋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但是和最高法層出不窮的司法解釋不同,全國人大極少做出法律解釋,這可能跟機制有關,因為全國人大的法律解釋權應該是消極的,即相關部門提請作解釋,才能做,而不是自己急著做一大堆。所以,全國人大對這么細碎的問題去解釋的可能性很低,但也絕不能由部門利益去主導稅收問題。
明知收不上來,又每年強調,何必呢
月餅只是我們討論這個話題的一個象征,有的稅務部門居然出來強調過“發(fā)的粽子也要繳納個稅”。但實際上,并沒有人這樣做。
如果嚴格按照稅務部門的規(guī)定,應該這樣操作:單位給員工發(fā)放月餅,需要將月餅的市場價值加入到員工的收入里,然后以3500元為起點,按照個稅法的稅率進行扣除。
你見過有公司這么做的嗎?但凡是單位,幾乎沒有不合理避稅的。哪個單位沒發(fā)過防暑降溫費、哪個單位沒發(fā)過電影兌換券、購物券?哪個單位敢說給自己員工發(fā)過的這些福利全部都上過稅呢?實際上,稅務部門自己心里也清楚,比如上海稅務部門曾表示,單位不申報職工月餅換算的收入,稅務部門將不予深究。但這個問題尷尬之處就在于,明知道這筆錢收不上來,每年在中秋來臨之前,都要出面強調一下,這是何必呢?
月餅并非奢侈品,而是針對普通民眾的普通消費品。我國稅負體系是以間接稅為主的,最典型的如增值稅、消費稅。這表明人們在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時候,已經(jīng)交過很多稅款了。幾乎所有人身上都背著相當多的稅負,而那些工資額超出個稅起征點的“中產(chǎn)工薪階級”,即那繳交個稅的2800萬人中的大頭,實際上是被雙重征稅了。
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就曾指出,目前國內(nèi)商品的消費稅過重,是1993年、1994年稅制改革時的遺留問題。消費稅已經(jīng)很重情況下,如果再加上個稅,實在沒必要。
基于此,有學者給出了國外經(jīng)驗,說美國、日本,很少會有企業(yè)在過節(jié)時發(fā)放豬肉、水果、雞蛋、月餅等給職工,職工的收入多貨幣化呈現(xiàn)。在年終申報個人所得稅時,這些貨幣化的收入都要經(jīng)過匯算清繳,稅務機關會根據(jù)情況扣除必要費用,該退稅的退稅,該補稅的補稅,運作非常清楚。
所以,有財政部官員建議,考慮到對月餅、粽子等極具中國民俗特色的實物征稅,公眾會有抵觸情緒,他建議,單位為避免這些矛盾的發(fā)生,可盡量采取福利“貨幣化”的政策。也就是說,遇到中秋、端午等節(jié)日,直接為員工在工資中增發(fā)一定金額的現(xiàn)金,不發(fā)實物,改由員工自行購買月餅或粽子。
真是搞不懂,不就是一個月餅一點粽子嘛,非要搞這么復雜,還非要學國外。發(fā)月餅發(fā)粽子,和直接發(fā)錢,完全是兩個感受!放過月餅,放過粽子,沒那么困難吧?
從征稅成本來看,有些稅,收得真不值得,不必盯著普通百姓口袋中的“蠅頭小利”
征稅是要成本的。舉例,不管到哪個商場,買月餅都能把抬頭寫成“辦公用品”、“日用品”,犯不著非得寫“月餅”,稅務部門要查,付出的精力、人力這些征稅成本要遠遠高于收上來的那點“月餅稅”。
從稅法的角度看,征稅對象的確定,除了要講“應稅性”,還要講“可稅性”。有些稅,雖然明文規(guī)定要征收,但非常隱蔽,或者金額很小,稅收成本超過了收上來的稅款,那就可以選擇不征。不要說中國稅制漏洞較多,就算是美國這樣一個稅法相當完善的國家,一些收入的灰色地帶都很難避免。并不是政府是傻子,而是政府可能為了征5元的稅而花上10元的成本嗎?
去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10089億元,首超萬億。根據(jù)財政部的分析,個稅增長較快主要是受到二手房交易活躍的帶動,但是,中國的個稅問題,難逃“盯著工薪階層”的指責。
稅收改革應該“撈大魚,放小魚”,圖片來源:南方周末
今年1月至7月,個人所得稅增長18.5%,遠遠高于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的增長率。從目前來看,前7個月的個稅高增長,應該指向了兩方面:居民各種所得的確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個稅免稅起征點仍是6年前的標準。這導致,部分增加的收入需繳納較高的個稅。
個人所得稅在民間也被戲稱為“工薪稅”,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工薪階層的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可能只有工資收入,他們面對個稅,基本是無能為力的狀態(tài)。根據(jù)民建中央經(jīng)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等人做的統(tǒng)計顯示,中國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納稅額占個稅總額的比重只有35%。而美國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納稅人,納稅額占整體個人所得稅的60%。
整整6年了,個稅起征點就是不提高,反而一些稅務部門總是出來強調些“月餅稅”“粽子稅”的事兒,非要再把這筆費用算成錢加到工資里,這給人的觀感很不好。
個稅改革應該多朝著“抵扣”的方向走,而不是回頭抓住月餅
從2015年年末開始,“房貸利息抵扣個稅”的傳聞就源源不斷,很多人分析認為在2016年可能實施。很遺憾,這一傳聞至今沒有結果。而整個個稅改革方案,本來說是“2016年上半年上報,下半年會選擇部分方案實施”,結果也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新任財政部部長肖捷在答記者問時,并未透露個稅改革正式實施的具體時間,只是強調了當前個稅改革需要成熟的社會配套條件,比如掌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
不管進度如何,抵扣這個方向是對的。個稅改革的方向一直都很清晰,就是建立“整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制度。通俗地說,就是將教育、房貸、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二孩等家庭支出納入個稅抵扣,要精確識別納稅人的負擔能力。而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因其收入高就收很多稅,并不合適。
個稅抵扣,看起來只是一項單一政策,但會產(chǎn)生方方面面的影響。舉個最切身的例子。自去年元旦起,我國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撫養(yǎng)二孩的費用若能抵扣個稅,對于我國總體稅收收入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通過損失極小的稅收收入,惠及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家庭子女支出顯然性價比較高,而該政策一旦起到鼓勵更多城市家庭生育二孩的效果,還將明顯利好與撫養(yǎng)小孩相關的教育、醫(yī)療等行業(yè)。
個稅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識別具體納稅人的實際負擔
總的來說,之所以要搞個稅抵扣,就是為了識別每一個納稅人的實際負擔,把他們當成一個個具體的人,去體察他們的稅負壓力?,F(xiàn)在,反復強調“月餅也要繳納個稅”,是在毫無必要地增加壓力,可能和個稅改革背道而馳了。
張德筆
發(fā)表評論
網(wǎng)友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